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4|回复: 0

[电学] 非导电离子萃取技术将生物质转化为双交联结构的高性能碳材料——替代商业活性炭与乙炔

282

帖子

775

积分

373

金币

版主

积分
775
QQ
发表于 2025-10-10 07:48: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非导电离子萃取技术将生物质转化为双交联结构的高性能碳材料——替代商业活性炭与乙炔黑的新路径DOI: 10.1016/j.est.2022.105043

随着全球对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加深,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环境友好的储能材料成为研究热点。近期,来自济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上发表了一项创新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的新型生物质碳材料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非导电钙杂质的离子液相去除技术,成功构建出具有球形与二维石墨烯双交联结构的生物碳材料(YM),在电化学性能上可媲美商业活性炭(AC)和乙炔黑(AB),为绿色储能材料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一、研究背景:生物质碳的潜力与挑战
生物质碳因其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环境友好,成为替代传统碳材料的有力候选。然而,天然生物质中常含有钙、硅等非导电杂质,严重影响其导电性和电化学性能。此外,传统活化方法存在能耗高、污染重、结构不可控等问题。因此,如何高效去除杂质并调控碳材料微观结构,是提升其性能的关键。

二、创新方法:离子液相去除+水热碳化处理
本研究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NH₄Cl辅助的水热碳化法,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去除不溶性钙杂质(如草酸钙、碳酸钙),并通过后续高温退火处理,成功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积(1053.54 m²/g)和独特双交联结构的生物碳材料(YM)。其结构特点包括:
  • 二维石墨烯状片层结构:提供高导电性和大比表面积;
  • 球形碳颗粒嵌入其中:增强离子传输通道,提升结构稳定性;
  • 多孔结构:有利于电解质渗透与电荷存储。

三、性能表现:媲美商业碳材料1. 作为电极活性材料
在3M KOH电解液中,YM电极在1 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达到113.4 F/g,接近商业活性炭(130.7 F/g),且其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更优。在10 A/g高电流密度下,容量保持率仍达86.4%,优于AC(73.4%)。
2. 作为导电添加剂
YM还被用于替代商业乙炔黑(AB),与Fe₃O₄、Cu-Fe₃O₄、Ni₃S₂等活性材料复合制备电极。实验表明,YM在提升导电性、降低电荷转移阻抗方面表现优异,甚至优于AB。例如,在Fe₃O₄电极中,YM基电极的容量保持率为67%,高于AB基电极的66%
3. 双重角色:同时替代AC与AB
在最终实验中,研究团队仅使用YM与粘结剂(PVDF)制备电极(YM91),其比电容高达145.1 F/g,在10,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8.25%。这表明YM具备同时作为活性材料导电剂的双重能力,有望全面替代传统商业碳材料。

四、结构表征:揭示性能提升机制
通过SEM、BET、XRD、Raman、XPS等多种表征手段,研究团队系统分析了YM的结构优势:
  • SEM图像显示YM具有清晰的二维片层与球形结构,无明显团聚;
  • BET测试表明YM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均匀的孔径分布;
  • XRD与Raman证实其具有适度的石墨化程度与丰富的缺陷结构,有利于电荷传输;
  • XPS分析显示钙杂质含量从0.31%降至0.06%,验证了杂质去除的有效性。

五、研究意义与展望
本研究不仅提出了一种高效、绿色、低成本的生物质碳材料制备方法,还展示了其在超级电容器等储能器件中的广阔应用前景。YM材料在性能上可媲美甚至超越商业碳材料,同时具备以下优势:
  • 原料来源广泛: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资源丰富;
  • 工艺简单环保:无需强酸强碱,绿色可持续;
  • 结构可调性强:通过控制水热与退火条件,可实现结构优化;
  • 多功能一体化:同时具备能量存储与导电增强功能。
未来,该技术有望推广至其他生物质原料(如稻壳、秸秆、果壳等),并进一步优化其电化学性能与规模化生产能力,为构建绿色能源存储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结语:
这项研究不仅为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碳材料的绿色制备与性能调控树立了新标杆。在“双碳”目标驱动下,YM类生物碳材料或将成为下一代储能器件的核心材料之一,助力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10-27 23:32 , Processed in 0.01493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