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4|回复: 0

[热学] 三明治结构柔性热界面材料横空出世,热阻低至0.23 mm²K/W,引领柔性电子散热新时代

282

帖子

775

积分

373

金币

版主

积分
775
QQ
发表于 2025-9-24 08:39: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三明治结构柔性热界面材料横空出世,热阻低至0.23 mm²K/W,引领柔性电子散热新时代(DOI: 10.1002/smll.202207015

导语:
随着柔性电子、可穿戴设备和软体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刚性、厚重的热界面材料(TIM)已无法满足高功率、柔性化和微型化系统的散热需求。近日,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三明治结构柔性热界面材料,通过铜纳米线阵列+3D石墨烯+金属包覆层的创新设计,实现了极低热阻(~0.23 mm²K/W)与高柔性的完美结合,为下一代柔性电子热管理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一、研究背景:柔性电子的“热瓶颈”
热界面材料是连接芯片与散热器之间的“热桥梁”,其性能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稳定性与寿命。传统TIM如焊料虽导热性好,但刚性大、易开裂;聚合物基TIM虽柔性好,却导热性能差。在柔性电子和软体机器人等应用中,TIM不仅需要高导热性,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机械顺应性可靠性,这对材料设计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创新设计:三明治结构实现“柔”与“热”的统一
本研究提出一种三明治结构柔性TIM,其核心结构包括:


1. 铜纳米线阵列:高导热+高柔性
  • 直径约150 nm,长度约20 μm;
  • 热导率达 65.3 W/(m·K)
  • 高纵横比带来良好柔性,可适应表面微观不平。
2. 3D石墨烯包覆:导热+防护双重提升
  • 通过低温PECVD工艺在CuNW表面生长厚层3D石墨烯;
  • 热导率提升 60%,达到 105 W/(m·K)
  • 形成疏水表面,防止铜氧化和锡浸润;
  • 实现金属-石墨烯协同导热。
3. 铜包覆层:降低接触电阻,提升集成性
  • 上下铜层通过电镀形成,确保与CuNW/3DG之间良好接触
  • 表面可镀锡,便于与芯片/散热器**;
  • 有效阻止锡在装配过程中的渗透,保持结构完整。

三、性能表征:FDTR技术精准测量热性能

准确评估该三明治结构的热性能,研究团队采用频域热反射(FDTR)技术,这是一种非接触、高灵敏度的热测量方法,适用于多层薄膜结构。
🔍 关键测量结果:
  • 总热阻:~0.23 mm²K/W,比传统焊料低一个数量级;
  • 界面热导率:高达 9.81×10⁸ W/(m²·K)
  • 热导率提升显著:3DG包覆后CuNW热导率提升60%;
  • 结构稳定性强:经离子抛光+金层处理后,表面平整、信号清晰。

四、制造流程:自下而上的精密构筑

该材料的制备过程高度可控,主要步骤包括:
  • 电化学沉积:在AAO模板中沉积CuNW;
  • 模板去除:湿法蚀刻释放CuNW阵列;
  • 3D石墨烯包覆:低温PECVD生长石墨烯;
  • 铜层电镀:上下铜层包覆,形成三明治结构;
  • 表面处理:离子抛光+镀金,适配FDTR测试;
  • 集成准备:表面镀锡,便于与器件键合。

五、应用前景:柔性电子热管理的“终极TIM”

该三明治TIM具备以下显著优势:

适用场景广泛:
  • 柔性电子:如可穿戴传感器、折叠屏手机;
  • 软体机器人:需要柔性热通道的驱动器与控制系统;
  • 高功率芯片:如5G通信模块、LED阵列、功率放大器;
  • 微型器件:如MEMS、微传感器、植入式医疗设备。

六、结语:柔性热管理的新标杆

本研究通过结构创新+材料协同+精密制造,成功突破了柔性TIM“导热与柔性不可兼得”的传统瓶颈。所开发的三明治结构不仅实现了极低热阻高柔性的统一,还具备良好的集成性和可靠性,为未来柔性电子、软体机器人等领域的热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10-27 23:32 , Processed in 0.01521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