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4|回复: 0

[电学] 三明治结构二维复合膜:实现导电各向异性、超顺磁性与双荧光功能一体化

282

帖子

775

积分

373

金币

版主

积分
775
QQ
发表于 2025-9-9 07:56: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搁浅 于 2025-9-9 07:58 编辑

三明治结构二维复合膜:实现导电各向异性、超顺磁性与双荧光功能一体化(DOI: 10.1039/c8na00351c

一、研究背景:多功能集成的材料新趋势
随着智能材料、纳米器件、生物传感和电磁屏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单一功能材料已难以满足复杂应用需求。将导电性、荧光性与磁性集成于一体,构建多功能协同且互不干扰的二维薄膜材料,成为当前材料科学的重要挑战。

传统导电各向异性薄膜(ACFs)多为单层结构,难以实现多功能共存,且常因功能组分间相互干扰(如荧光猝灭、导电通道阻断)而性能受限。为此,长春理工大学杨刘教授团队创新提出一种三明治构型复合膜,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构建三层结构,实现导电各向异性、超顺磁性与双荧光三功能一体化,且各功能相互独立、可调性强。

二、材料设计:三明治结构实现功能隔离与协同
该研究构建的复合膜命名为 JAEF/MF/LF,其结构如下:
层级 名称 组成 功能
第一层         导电-荧光层(JAEF) Janus 纳米带阵列:一侧为 PANI/PMMA(导电),另一侧为 Eu(BA)₃phen/PMMA(红色荧光) 导电各向异性 + 红荧光
  第二层         磁性层(MF) Fe₃O₄/PVP 纳米纤维 超顺磁性
  第三层         荧光层(LF)         Tb(BA)₃phen/PAN 纳米纤维绿荧光
核心设计亮点:
  • Janus 纳米带:实现导电与荧光在微观尺度上的空间分离,避免荧光猝灭;
  • 三明治结构:宏观上隔离三层功能,避免磁性颗粒吸收激发光、PANI 吸收荧光;
  • 静电纺丝构建:层层可控、可扩展、成本低,适配大面积制备。

三、性能突破:三功能独立可调,性能卓越▍1. 导电各向异性:方向电导差异达 10⁸ 倍
  • 沿纳米带长度方向(A方向)形成连续 PANI 导电通道;
  • 垂直方向(B方向)因绝缘 Eu(BA)₃phen 阻断,电导率低 10⁸ 倍;
  • 导电性可通过调节 PANI 含量(30–70 wt%)实现线性可调
  • 实现目前文献报道中最高的导电各向异性比值(A/B ≈ 10⁸)。
▍2. 双荧光发射:红绿双色独立激发
  • 红荧光:第一层 Eu³⁺ 配合物,在 290 nm 激发下发射 615 nm 红光;
  • 绿荧光:第三层 Tb³⁺ 配合物,在 314 nm 激发下发射 545 nm 绿光;
  • 各层荧光强度不受 PANI 或 Fe₃O₄ 含量变化影响,实现真正功能独立;
  • 相比对比样(无序或共混结构),Janus 结构荧光强度提升显著。
▍3. 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可调
  • Fe₃O₄ 纳米颗粒均匀嵌入 PVP 纤维中,表现出超顺磁性
  • 饱和磁化强度(Ms)随 Fe₃O₄ 含量增加从 3.4 提升至 9.3 emu/g;
  • 无剩磁和矫顽力,适用于生物磁导航与电磁屏蔽等领域。

四、结构解析:从微观到宏观的功能隔离策略
尺度                机制 作用
微观                Janus 纳米带双面结构 导电与荧光材料物理隔离,避免荧光猝灭
宏观                三明治三层结构 磁性、导电、荧光分层分布,互不干扰
界面                电纺纤维交错结合 层间结合紧密,保持结构完整性
对比实验验证:
  • 无序 Janus 带:荧光强度下降,导电各向异性弱;
  • 共混纳米带:PANI 与荧光材料混合,严重吸收激发光与发射光;
  • 双层结构:荧光层与磁性层混合,Fe₃O₄ 引起荧光猝灭;
  • 三明治结构:各功能层独立,性能最优。

五、应用前景:多功能材料的新范式
该三明治构型复合膜具备以下优势:
  • 功能集成度高:三功能一体化,适配复杂应用环境;
  • 结构可设计性强:通过调控组分、排列、厚度实现性能定制;
  • 制备工艺简单:全电纺工艺,绿色、可扩展、适合大面积制备;
  • 生物兼容性好:可用于药物靶向输送、生物成像、磁热治疗等;
  • 电磁功能优异:适用于电磁屏蔽、微波吸收、纳米器件构建等前沿领域。

六、结语:从“功能共存”到“功能协同”的材料设计新思维
本研究通过微观 Janus 结构宏观三明治构型的协同设计,首次实现了导电各向异性、超顺磁性与双荧光三功能的高效集成与独立调控,突破了传统多功能材料“功能冲突”的瓶颈。其**“功能隔离+结构调控”**的设计思想,为未来构建新型二维多功能材料提供了通用范式,标志着智能纳米复合材料从“功能共存”迈向“功能协同”的新阶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10-27 23:32 , Processed in 0.01477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