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0|回复: 0

[新能源/环境材料] 形状记忆微/纳图案:撬动智能材料未来的“微观杠杆”——《Small》综述解读

224

帖子

686

积分

371

金币

版主

积分
686
QQ
发表于 2025-8-12 08:31: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搁浅 于 2025-8-12 08:35 编辑

形状记忆微/纳图案:撬动智能材料未来的“微观杠杆”——《Small》综述解读( DOI: 10.1002/smll.202105958
图1. SMP 形状记忆机理示意

在“万物智能”的时代,如何让一块材料像“变形金刚”一样,仅凭温度、光或磁场就能完成微米乃至纳米级的精准变形?最新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mall》的综述文章《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pe Memory Micro/Nano Patterns》给出了系统答案。该文由江南大学李文兵、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彦菊、冷劲松团队联合撰写,首次全景式梳理了形状记忆聚合物(SMP)微/纳图案的“材料—制造—应用—挑战”全链条进展,被誉为“智能表面领域的里程碑”。
图2. 形状记忆微/纳米图案的分类、应用和驱动方法

一、为什么“小”图案能掀起“大”革命?传统SMP只在宏观层面展现“记忆”能力,而将微/纳图案技术与SMP结合后,材料表面瞬间拥有了“可编程皮肤”:
  • 精准:可局部、可逆地切换几何形貌(微沟槽→平面→微柱阵列);
  • 多反应:热、光、电、磁、pH均可触发;
  • 多功能:同一表面集成超疏水、光学衍射、细胞导向、可逆黏附等多重功能。
    正如作者指出:“这不仅是形状记忆效应的简单缩小,而是让材料表面拥有了‘时空可控’的智能属性。”

二、四大经典图案,各显神通
  • 微沟槽:最成熟的“细胞遥控器”。加热后沟槽消失,细胞取向随之改变,已用于心肌细胞动态力学研究。
  • 微柱阵列:黏附与润湿的“开关”。通过温度或磁场让柱子“躺倒”或“起立”,实现水下可逆黏附、超疏水-超亲水切换。
  • 微井:干细胞的“温感微巢”。三重形状记忆效应(35 ℃→38 ℃→41 ℃)逐级调控细胞骨架张力,无需生化诱导。
  • 微褶皱:光学防伪与柔性电子的“秘密武器”。近红外光5秒内即可擦写褶皱,实现动态衍射、信息加密
图3. 四大微/纳图案分类总览
左上:Microgrooves(微沟槽);右上:Micropillars(微柱阵列);左下:Microwells(微井);右下:Microwrinkles(微褶皱),每个图案旁用闪电符号标注其典型驱动方式:热、光、磁、电

三、制造方法“工具箱”
  • 热压印:成本低、通量高,适合微沟槽与微柱;
  • 复制模塑:软光刻与PDMS翻模,轻松制备高纵横比结构;
  • 自组装:金属/聚合物双层热失配一步生成褶皱,无需光刻;
  • 激光直写:飞秒激光在PCO表面雕刻微柱,精度达亚微米;
  • 化学气相沉积(CVD):pNIPAAm一步成膜+应力释放,同步完成化学功能化与形貌成型。
图4. 制造方法“工具箱”
热压印:模具+高温高压→SMP 薄膜;复制模塑:PDMS 母模→倒模→UV 固化;自组装:金属/SMP 双层→预拉伸→释放→褶皱;激光直写:飞秒激光在 PCO 表面刻蚀微柱;四格流程图,每格配 1–2 句关键文字

四、应用全景图

  • 生物医学:可降解PCL血管支架,植入后4个月再生完整血管;动态抗菌表面,41 ℃即可剥离99%生物膜。
  • 微光学:PS薄膜微光栅,热驱动实现光束分束与颜色切换;CNT-PDMS动态褶皱,近红外响应时间<5秒,用于可擦写显示。
  • 智能黏附:微柱阵列70 ℃黏附、90 ℃脱附,已在柔性电子转印中验证。
  • 能源与传感:PU微金字塔摩擦纳米发电机,55 ℃自修复微结构,寿命提升3倍。
图5. 应用“四重奏”
智能黏附:微柱 70 °C“粘”、90 °C“脱”的对比照片;可调润湿:水珠在微井表面 98.5°→135.9°→166.5° 的 CA 连续变化;微光学:光束通过微光栅时的分束示意 + 颜色切换照片;生物医学:可降解血管支架植入 0 d / 30 d / 120 d 的 micro-CT 重建图

五、未来五大挑战与路线图

  • 响应速度:引入高导热填料(石墨烯、BN)+电/光驱动,将秒级响应压缩至毫秒级。
  • 超疏水极限:构筑微-纳-分子三级粗糙度+氟化修饰,实现“荷叶级”低黏附(滚动角<5°)。
  • 双向形状记忆:液晶弹性体、半结晶EVA,实现无外力可逆形变。
  • 新材料体系:开发生物可吸收铁电SMP、高Tg透明聚酰亚胺,拓宽航天与体内植入场景。
  • 3D打印一体化:双光子聚合+形状记忆墨水,直接打印复杂三维微结构,减少后处理。
图6. 未来挑战 & 路线图
六、结语

从可编程细胞芯片到可重构光学超表面,从体内微创支架到太空可展开天线,形状记忆微/纳图案正成为跨越“微米-宏观”鸿沟的桥梁。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言:“当微观几何可以被‘写入’和‘擦除’,材料就不再是被动的载体,而是智能系统的主动参与者。”

这篇综述不仅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站式”知识地图,更为产业界指明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路径。下一次,当你看到一片“会呼吸”的薄膜或一支“会变形”的支架,请记住——那背后可能正隐藏着形状记忆微/纳图案的精妙魔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9-7 14:24 , Processed in 0.01683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