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9|回复: 0

[热学] 探索纳米晶镧锆酸盐焦绿石的奥秘:制备方法与镍离子掺杂的影响

167

帖子

565

积分

337

金币

版主

积分
565
QQ
发表于 2025-6-30 08:26: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探索纳米晶镧锆酸盐焦绿石的奥秘:制备方法与镍离子掺杂的影响(DOI: 10.3390/cryst11121463

在材料科学的浩瀚宇宙中,纳米晶焦绿石结构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备受关注。近期,一项发表在《Crystals》期刊上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制备方法和镍离子(Ni²⁺)掺杂对纳米晶镧锆酸盐焦绿石(La₂Zr₂O₇,简称LZ)结构、热学和光学性能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项研究的奇妙世界。

研究背景
焦绿石是一类具有独特结构的氧化物材料,其化学式为A₂B₂O₇,其中A和B分别代表稀土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这种结构因其高度的化学和结构灵活性而备受关注,通过在A和B位点掺杂不同价态的金属离子,可以显著改变其热稳定性、电子性质和协同效应。近年来,焦绿石因其在超导、电池、铁电性、光催化和光致发光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而成为研究热点。

制备方法与样品制备
研究团队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制备纳米晶镧锆酸盐焦绿石:固态反应法和溶胶-凝胶法。固态反应法通过混合镧氧化物、二氧化锆和镍氧化物,经过研磨、干燥和高温煅烧来合成样品。而溶胶-凝胶法则利用金属硝酸盐作为前驱体,通过与柠檬酸反应形成凝胶,再经过干燥和煅烧得到目标产物。两种方法分别制备了未掺杂(LZ)和镍掺杂(LZN)的镧锆酸盐焦绿石样品。

热学性能分析
通过热重分析(TG-DTG),研究团队发现,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样品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纯度。与固态法相比,溶胶-凝胶法样品在35-1000℃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更少的重量损失,且分解过程更为简单。这表明溶胶-凝胶法能够更有效地去除有机杂质,合成出更纯净的焦绿石结构。
图1:TG-DTG曲线(固态法样品)

图2:TG-DTG曲线(溶胶-凝胶法样品)结构表征与分析

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样品(LZ-sg和LZN-sg)具有立方晶系的焦绿石结构,而固态法样品则存在杂质相。通过对XRD数据的Rietveld精修分析,研究团队进一步确认了样品的晶体结构参数,并发现镍离子掺杂并未改变焦绿石的基本结构,但略微减小了晶胞体积。这可能是由于镍离子的半径小于锆离子所致。
图3:XRD图谱光学与光致发光性能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分析表明,镍掺杂的样品(LZN-sg)在光学吸收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红移现象,其光学带隙从LZ-sg的3.28 eV降低到2.91 eV。这表明镍离子的引入增强了样品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光致发光(PL)测试进一步揭示了镍掺杂对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的影响。LZN-sg样品的PL强度低于LZ-sg,说明镍离子的掺杂有效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率,这对于提高光催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图4:UV-Vis漫反射光谱和光学带隙


图5:光致发光(PL)光谱


纹理特性
通过对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LZ-sg样品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2.35 m²/g),而LZN-sg样品则具有更大的孔容和孔径。这种差异可能与镍离子的掺杂有关,较大的孔容和孔径有助于提高样品的催化活性。

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这项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制备方法和镍离子掺杂对纳米晶镧锆酸盐焦绿石性能的影响,还为焦绿石材料在光催化、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镍离子的掺杂显著改善了焦绿石的光学性能和光致发光特性,使其在光催化降解有害物质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未来,随着对焦绿石结构和性能关系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有望开发出更多高性能的焦绿石基材料,为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这项研究为我们揭开了纳米晶镧锆酸盐焦绿石神秘面纱的一角,让我们看到了其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7-14 05:52 , Processed in 0.01633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