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土豆 于 2025-6-17 08:44 编辑
一、射频脉冲单元
1. 90°脉冲作用机制:将平衡态纵向磁化矢量(Mz) 翻转到横向平面(xy平面),产生可检测的横向磁化(Mxy)。 物理过程: 激发前:自旋沿主磁场B₀方向排列(Mz最大,Mxy=0); 激发后:Mz归零,Mxy达到最大值(能量吸收-释放过程)。 应用:所有成像序列的起始激发脉冲(如SE、GRE序列)。 2. 180°脉冲重聚焦原理: 使分散的横向磁化矢量相位反转,消除静磁场不均匀性导致的信号衰减; 数学表达:Mxy(t)→−Mxy(t)Mxy(t)→−Mxy(t)(实现相位重聚)。 核心应用: 自旋回波序列中生成回波信号; 反转恢复序列中实现纵向磁化反转。 3. 选择性脉冲频带控制: 采用时空调制射频(如sinc函数包络),仅激发特定拉莫尔频率的质子; 频带宽度由脉冲时长决定(Δf∝1/τpulseΔf∝1/τpulse)。 典型应用: 水峰压制(Watergate):选择性激发水峰频率并散相,保留代谢物信号; 脂肪抑制:在STIR序列中结合短TI时间使用8。 二、时间控制单元
1. 演化时间(τ)作用:允许自旋系统进行相干演化(如J耦合、化学位移); 案例: 在J分解谱中,设定τ=1/(4J)可观测耦合裂分; 在SE序列中,τ=TE/2控制回波形成时机。 2. 回波时间(TE)定义:90°脉冲中心点到回波信号峰值的时间间隔; 对比度控制: 短TE(<20ms):突出T1/质子密度对比(如PD加权像); 长TE(>80ms):增强T2对比(如脑脊液亮信号)。 3. 重复时间(TR)定义:相邻两个激发脉冲起点间的时间间隔; 影响机制: 三、梯度场系统详解
1. 空间定位梯度 | | | | | 叠加梯度场使层面间共振频率分离,配合射频带宽选择层面 | | | | | | 采集信号时开启梯度,频率差∝位置坐标(傅里叶解码) | 2. 散相梯度破坏性散相: 施加强梯度使所有横向磁化快速失相位(ϕ=γ∫G⋅dt⋅rϕ=γ∫G⋅dt⋅r),用于序列初始化 流动补偿: 设计对称梯度对(如前后等面积正负梯度),抵消匀速血流相位偏移; 3. 扩散梯度结构设计: 在SE序列180°脉冲两侧施加等强度反向梯度对(持续时间δ,间隔Δ); 信号衰减模型:
SS0=e−b⋅D(b=γ2G2δ2(Δ−δ/3))S0S=e−b⋅D(b=γ2G2δ2(Δ−δ/3)) 高b值(>800 s/mm²):敏感检测水分子扩散受限(如急性脑梗); 低b值(50-100 s/mm²):抑制T2穿透效应伪影。 涡流效应挑战:梯度快速切换在导体中感应涡流,需通过预加重技术或辅助梯度线圈补偿波形畸变。 技术关联性总结此框架揭示了脉冲序列如何通过三大构件的协同,实现对核自旋状态的精密操控,为图像对比度与空间分辨率提供物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