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0|回复: 0

[生物医药] “巨型分子”精准调控蛋白化学计量比,为抗体-酶偶联药物带来新曙光

282

帖子

775

积分

373

金币

版主

积分
775
QQ
发表于 2025-10-19 09:12: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巨型分子”精准调控蛋白化学计量比,为抗体-酶偶联药物带来新曙光(DOI: 10.1021/acs.bioconjchem.0c00578


传统化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毒性瓶颈,促使科学家不断探索能把抗癌药精准送到肿瘤局部的“生物导弹”。抗体导向酶前药疗法(ADEPT)正是其中极具前景的策略:先将能激活前药的酶通过抗体定点送到癌细胞表面,再系统性给予无毒前药,使其在肿瘤微环境中被酶转化为剧毒化疗药,从而实现“靶向**”。然而,过去30 年ADEPT 屡次在临床试验折戟,核心痛点之一便是“导弹”本身——抗体-酶偶联物——的结构异质性:传统化学偶联产生千奇百怪的连接位点与域化学计量比,导致药效难以预测、无法优化。

2021 年,《Bioconjugate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一项突破性工作,美国西北大学Milan Mrksich 团队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合作,提出“巨型分子(megamolecule)”概念,首次实现了原子级精确、化学计量比可程序设计的纳米抗体-酶偶联物的合成与功能验证,为ADEPT 重新进入临床带来了可重复、可量化的技术平台。


一、用“分子积木”拼出均一导弹

研究者将抗HER2 纳米抗体(N)与酵母胞嘧啶脱氨酶(E)分别融合可正交反应的“手柄”——cutinase 与SnapTag,再通过模块化 linker 把不同拷贝的 N 和 E 按 1:1、1:2、2:1 三种比例共价拼成单一分子量的巨型分子(1N:1E、1N:2E、2N:1E)。质谱与SDS-PAGE 显示,产物纯度>80%,且无异质多聚体,一举解决了传统偶联“黑箱”难题。
二、结构-功能首次定量解析
  • 酶活性
    yCD 天然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发挥催化功能。1N:2E 巨型分子在单分子内强制形成二聚体,催化效率(kcat/KM)比 1N:1E 提高 8 倍;而 1N:1E 需借助两分子间聚合,活性受浓度限制,KD,E 仅 12–38 µM。
  • 结合亲和力
    在HER2 高表达乳腺癌细胞系BT-474 中,引入第二只纳米抗体(2N:1E)后,解离常数从 16 nM 降至 3 nM,亲和力提升 5 倍,但细胞簇穿透速率下降;单纳米抗体版本则更快渗透到三维球体核心。
  • 细胞毒性
    在二维培养中,1N:2E 的 IC50 比 1N:1E 低 3 倍;在更接近实体瘤的三维球体模型中,优势扩大到 5 倍,且对曲妥珠单抗耐药的 BT-474 clone 5 依旧有效,显示“酶拷贝数”对局部药物浓度起决定性作用。

三、给下一代生物药写“说明书”

该研究首次证明:
  • 通过合成手段精确控制抗体与酶的化学计量比,可独立优化“识别”与“杀伤”两大功能;
  • 酶域的二聚化方式(分子内 vs 分子间)是提升催化效率的关键杠杆;
  • 多价结合增强肿瘤滞留,但需与组织穿透权衡。
巨型分子平台基于完全模块化的正交化学反应,理论上可任意替换靶向域(如EGFR、CD19、GPC3)或酶域(如β-葡萄糖醛酸酶、青霉素酰胺酶),快速生成“菜单式”均一偶联物,为后续体内药效、免疫原性及大规模GMP 生产奠定标准化基础。


结语

当“精准医疗”进入分子工程时代,这项研究提供了一把“量角器”和“刻度尺”,让科学家得以按图索骥地设计每一颗蛋白导弹。随着巨型分子技术走向动物实验与临床转化,ADEPT 有望摆脱“概念美好、临床受阻”的魔咒,成为实体瘤局部化疗的新利器,也为更广泛的多功能蛋白药物树立可复制的质量标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10-27 19:57 , Processed in 0.01509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