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2|回复: 0

[生物医药] 原子尺度揭示生物大分子-金属有机框架共生晶体的构效关系

282

帖子

775

积分

373

金币

版主

积分
775
QQ
发表于 2025-10-19 08:55: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原子尺度揭示生物大分子-金属有机框架共生晶体的构效关系(DOI: 10.1038/s41467-022-28615-y


摘要:
生物大分子-金属有机框架(BMOFs)共生晶体因其兼具生物功能与化学稳定性,在药物递送、生物传感和仿生催化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其微观结构如何影响生物活性,长期以来缺乏直接证据。本文基于《Nature Communications》202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系统介绍了研究人员如何利用冷冻电镜(cryo-EM)、集成差分相衬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iDPC-STEM)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等先进表征手段,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不同结晶路径下ZIF-8生物复合材料的结构差异,并阐明了这些结构差异如何显著影响其生物活性与稳定性。

一、研究背景:BMOFs的潜力与挑战

生物大分子如酶、抗体等在体外应用中常面临稳定性差、易失活等问题。将生物大分子封装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中形成BMOFs,不仅能有效保护其结构,还可实现可控释放与靶向功能。其中,ZIF-8因其温和的合成条件(室温、水相)成为最常用的MOF载体之一。
然而,ZIF-8的孔径仅为约3.4 Å,理论上限制了大多数底物分子的进入,导致生物大分子活性受限。但在部分研究中,封装后的酶却表现出与游离酶相当甚至更高的活性,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争议。因此,揭示不同合成条件下BMOFs的结构差异,进而理解其构效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的关键。

二、研究方法:多尺度表征手段联合解析微观结构

本研究由中山大学陈国强教授团队主导,采用以下三种高分辨率表征技术:
  • 冷冻电镜(cryo-EM):用于观察电子束敏感材料在低温下的真实结构,避免传统电镜下的结构损伤。
  • iDPC-STEM:一种低剂量高分辨成像技术,能在原子尺度上解析MOF框架与孔道结构。
  • XAFS:用于分析金属中心的配位环境,揭示局部结构缺陷与配位数变化。

三、关键发现:不同结晶路径导致结构显著差异

研究人员发现,ZIF-8的生物复合晶体可通过两种路径形成:
1. 固态转化路径(BZIF-8-S)形成的复合材料:
在较高比例的2-甲基咪唑(HmIM)与锌离子(Zn²⁺)前驱体浓度条件下,ZIF-8通过固态转化路径结晶,形成生物大分子-ZIF-8复合材料(BZIF-8-S)。该路径下,生物大分子(如葡萄糖氧化酶)最初以非晶态存在,随后在ZIF-8晶体表面通过异相结晶完成封装。
  • 结构特征:该条件下形成的BZIF-8-S晶体结晶度较高,结构致密,孔道完整,孔径较小,沿[111]方向的六元环窗口约为3.4 Å,沿[100]方向的四元环窗口约为2.8 Å。
  • 生物活性:由于孔道狭窄,底物分子(如葡萄糖)扩散受限,导致封装后的酶活性显著下降,远低于游离酶的活性水平。

2. 生物大分子诱导结晶路径(BZIF-8-B)形成的复合材料:
在较低比例的HmIM与Zn²⁺前驱体浓度条件下,ZIF-8无法自发结晶,而是由生物大分子通过静电作用诱导ZIF-8在其表面直接结晶,形成生物大分子-ZIF-8复合材料(BZIF-8-B)。
  • 结构特征:该条件下形成的BZIF-8-B晶体为多相结构,包含大量非晶相区域和配位缺陷,孔道结构不连续,局部孔径明显扩大。
  • 生物活性:由于结构缺陷和非晶相的存在,底物分子更容易进入晶体内部与酶接触,因此封装后的酶活性得以较好保留,接近游离酶的活性水平。
  • BZIF-8-S 结构致密,孔道狭窄,底物扩散受限,导致酶活性降低。
  • BZIF-8-B 存在大量结构缺陷与非晶区域,形成更大的“有效孔道”,有利于底物进入与产物释放,从而保留高活性。

四、结构演化:时间延长引发晶型转变

研究还发现,BZIF-8-B在延长结晶时间(7天)后会发生晶型转变,从亚稳的SOD型转变为热力学更稳定的dia型结构。该过程伴随着:
  • 晶体结晶度提高;
  • 微孔减少;
  • 酶分布不均;
  • 生物活性下降。
这一发现提示,结晶时间也是调控BMOFs性能的重要参数,在实际应用中需平衡活性与稳定性。

五、稳定性与释放行为:结构决定性能
  • 酸敏释放:BZIF-8-B因结构缺陷多,在pH=6条件下10分钟内释放90%蛋白;而BZIF-8-S仅释放28%,表现出更强的结构稳定性。
  • 抗逆性:在高温、尿素等极端条件下,BZIF-8-S对酶的保护能力优于BZIF-8-B,显示出高结晶性结构的优势。

六、研究意义与展望

本研究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BMOFs的构效关系,明确了“结构缺陷”在调控生物活性中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以往文献中关于ZIF-8生物活性的争议,也为下一代生物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未来,基于不同应用需求(如药物释放、生物催化、生物传感),可通过调控结晶路径、时间、前驱体比例等参数,精准设计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BMOFs材料。此外,该研究方法亦可拓展至其他类型的生物-有机框架材料,如生物大分子-共价有机框架(COFs)或氢键有机框架(HOFs)等。

结语:
生物材料的功能不仅取决于其组成,更深受其微观结构影响。随着冷冻电镜等表征技术的发展,我们得以“看见”原子,理解结构,进而“设计”功能。这项研究正是从“看不见”到“看得清”,再到“用得好”的典范,为生物材料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10-27 23:12 , Processed in 0.01553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