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3|回复: 0

[光学] 《偏振显微术:从系综结构成像到单分子三维取向与定位显微术》综述文章总结

225

帖子

688

积分

371

金币

版主

积分
688
QQ
发表于 2025-8-13 12:14: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偏振显微术:从系综结构成像到单分子三维取向与定位显微术》综述文章总结( DOI: 10.1364/optica.502119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光学显微术在过去数十年中经历了爆发式增长,推动因素包括激光、探测器、荧光标记、纳米加工及计算成像等多学科协同进步。偏振作为光的矢量属性,能够直接感知分子偶极子的取向,从而揭示纳米尺度结构的有序-无序、动力学变化与功能状态。文章围绕“能否以及如何利用偏振信息对分子取向进行二维乃至三维成像”这一核心问题,系统梳理了从系综平均到单分子分辨、从二维投影到三维取向、从稳态到动态的研究脉络。

二、理论框架
  • 偶极子辐射模型:将单个荧光或非线性发射体视为一个经典的电偶极子,其在高数值孔径(NA)显微系统中的辐射场由 Richards-Wolf 矢量衍射理论描述。
  • 系综与单分子描述:
    • 系综测量——对大量分子在时空上的平均,得到取向分布函数 f(Ω) 的低阶矩;
    • 单分子测量——通过超分辨定位显微术(SMLM)逐个解析分子,获取其空间坐标 (x,y,z) 与取向 (θ,φ,δ)。

  • 偏振信息通道:
    • 激发偏振控制(线性二色性、非线性张量响应);
    • 发射偏振解析(Stokes-Gell-Mann 参数、Mueller 矩阵、PSF 工程)。


三、系综偏振激发显微术(2D为主)
  • 线性二色性荧光(1PF):旋转线偏激发,测量二次谐波调制,提取分布的二阶矩,给出膜脂有序度或肌动蛋白纤维取向。
  • 双光子荧光(2PF)与二次谐波(SHG):利用四阶张量响应,可分辨四阶对称信息,区分锥形或高斯型分布;SHG 对胶原、微管等无标记蛋白结构尤其敏感。
  • 三阶非线性(THG、CARS):六阶调制,提供脂质界面或化学键取向的更高阶细节。
    局限:受限于激发光主要位于样品平面,三维取向信息难以直接提取;结果系综平均,隐藏单分子异质性。


四、单分子偏振发射显微术(迈向3D)
  • 第二阶矩矩阵 M = ⟨μμ^T⟩
    • 归一化后仅五个独立参数,对应 Stokes-Gell-Mann 向量 s;
    • 其模长 P∈[0,1] 量化“摆动”程度。

  • 技术路线
    a) 激发调制:早期利用线偏激发二色性,结合定位解析 DNA 弯曲或膜蛋白旋转。
    b) 发射分光:
    – 2/4通道偏振分束,快速获取单帧取向;
    – 与 SMLM 结合(PALM/STORM/PAINT)实现单分子取向与定位显微术(SMOLM)。
    c) 瞳面/离焦成像:直接观测傅里叶平面或利用离焦 PSF 形貌反推固定偶极子三维取向。
    d) PSF 工程:
    – 相位掩模(双螺旋、四分叶、三斑、涡旋)将 z 与取向信息编码为可分辨图案;
    – 双折射掩模(CHIDO、raPol、raMVR)联合偏振分光,实现 <3 nm 定位、<2° 取向、<0.2 sr 摆动精度。

  • 参数提取算法:最大似然估计(MLE)、基分解、深度学习网络,结合 Fisher 信息矩阵评估极限精度。

五、两类方法对比
• 信息维度:激发法通常给出二维投影,发射法可直接得三维取向;
• 测量速度:激发法需序列扫描,发射法可单帧完成;
• 空间分辨率:两者均可嵌入超分辨框架,发射法更易与 SMLM 融合;
• 样品厚度:激发法可配合自适应光学深入散射组织,发射法目前限于薄样品;
• 标记要求:均需刚性连接,但发射法对荧光团摆动容忍度更高,可通过单分子摆动参数校正。

六、未来展望
  • 测量优化:高维 Fisher 信息联合优化掩模设计,深度学习辅助逆向设计。
  • 时间分辨:结合时域荧光各向异性,实现 μs~ns 级旋转动力学的三维定位追踪。
  • 高阶矩测量:利用四阶张量获取更精细取向分布形状,需多激发-检测通道的 Mueller 类方案。
  • 手性与磁偶极:同时解析电/磁偶极辐射,拓展至多极子与手性分子。
  • 场探测:以已知偶极子为探针,反演复杂矢量光场结构(如偏振 Möbius 环)。
  • 活体内应用:开发更刚性且生物兼容的探针,结合自适应光学与光片、MINFLUX 等新几何,实现组织深处三维取向功能成像。

七、结论
偏振显微术已从早期二维、系综层面的“分子有序度”测量,演进到今日三维、单分子、时空分辨的“取向定位显微术”。通过整合非线性光学、矢量衍射理论、PSF 工程、机器学习等多学科工具,研究者得以在纳米-毫秒尺度追踪单个分子的取向变化,从而揭示膜脂相分离、蛋白构象动力学、细胞骨架重塑等关键生物物理过程。未来,随着探针、仪器与算法的持续进步,偏振显微术有望在活体内实现高通量、多维度、功能化的分子取向成像,为基础生物学与临床医学提供前所未有的视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9-8 16:00 , Processed in 0.01547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