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3|回复: 0

[新能源/环境材料] 驾驭自然之力:基于润湿行为的跨界面能量与信号传输研究综述

196

帖子

629

积分

365

金币

版主

积分
629
QQ
发表于 6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搁浅 于 2025-8-1 08:28 编辑

驾驭自然之力:基于润湿行为的跨界面能量与信号传输研究综述 (DOI: 10.1002/adma.202407856)

摘要


润湿行为本质上是固-液-气三相界面处分子间作用力与宏观流体动力学耦合的复杂过程。本文从界面热力学、电动力学与光子学的理论视角,揭示了润湿行为如何通过界面能梯度、双电层重构、光子带隙调控等机制,实现能量与信号的高效传输。研究系统整合了电(E-EE/M-EE/T-EE)、光(结构色/光谱增强)、热(相变传热/莱顿弗罗斯特效应)三大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实验突破,提出了“润湿-能量-信息”三元协同框架,为下一代智能材料与系统提供了物理范式。

一、理论基石:润湿行为的跨尺度物理机制1.1 界面热力学:杨-拉普拉斯方程与接触角动力学
  • 杨氏方程:γ<sub> = γ<sub> + γ<sub>cosθ,揭示了表面能(γ)与接触角(θ)的定量关系。超疏水(θ>150°)/超亲水(θ<5°)表面的设计需调控化学异质性(ΔG<sub>)与微观粗糙度(r因子)(Wenzel/Cassie-Baxter模型)。
  • 动态润湿:通过Cox-Voinov定律描述动态接触角与毛细数(Ca=ηU/γ)的关系,解释液滴铺展/回缩速度对能量传输效率的影响。

1.2 电动力学:双电层理论与流-固耦合
  • Poisson-Boltzmann方程:描述固-液界面双电层(EDL)电势分布,德拜长度(λ<sub>)决定电荷分离效率:

其中I为离子强度,纳米通道(孔径≈λ<sub>)可诱导EDL重叠,显著提升蒸发-电效应(E-EE)的电荷传输通量。
动电效应:液滴运动时,**电动势(Streaming Potential)**由Smoluchowski方程给出:
ζ为Zeta电位,ΔP为压差,该效应是T-EE(摩擦电)与I-SE(离子液滴电)的核心机制。

1.3 光子学:润湿调控的光子带隙与Mie散射
  • Bragg-Snell定律:用于设计润湿响应光子晶体(PC),其反射峰波长λ与有效折射率n<sub>关系为:

液体浸润导致n<sub>增大,引发红移。
  • Mie共振:超表面微结构通过电偶极/磁偶极共振增强光场局域,结合润湿诱导的折射率变化,实现动态可调谐吸收/反射


二、三大传输机制的物理图景2.1 电能传输:从纳米流体到生物传感
  • E-EE的电荷输运:碳纳米管阵列的量子限域效应增强EDL重叠,其电流密度J满足:

ρ<sub>为空间电荷密度,μ为离子迁移率,电场E由蒸发驱动的毛细流速度U决定(U∝γ/η·r<sup>)。
  • M-EE的化学-电耦合:氧化石墨烯的**质子跳跃传导(Grotthuss机制)**主导湿度梯度下的电荷分离,其电导率σ<sub> ∝ [−OH]·exp(−E<sub>/k<sub>T)。
  • 生物传感中的电子转移:基于Marcus理论的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其中λ为重组能,ΔG<sup>为反应自由能,润湿界面通过调控**电子耦合矩阵元V<sub>**提升灵敏度。

2.2 光信号调控:从结构色到超表面
  • 润湿响应PC的能带工程:通过有限时域差分(FDTD)模拟优化反蛋白石结构的带隙位置,实现Δλ=200 nm的宽调谐范围。
  • 超构表面增强光谱:金纳米棒阵列的表面晶格共振(SLR)与润湿诱导的介电环境变化耦合,拉曼增强因子EF达10<sup>,满足单分子检测需求。

2.3 热能传输:相变与界面热阻
  •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临界温度:通过Leidenfrost Point(LFP)理论预测,微结构表面可降低LFP约200°C,其机制为Cassie态→Wenzel态的润湿转变抑制蒸汽膜形成。
  • 太阳能界面蒸发的热局域化:基于**热辐射传输方程(RTE)**设计的光热材料(如λ-Ti<sub>O<sub>),其太阳能-蒸汽效率η<sub>满足:

其中ṁ为蒸发通量,h<sub>为汽化潜热,实验η<sub>达96%。


三、跨模态协同:理论框架与系统范式
3.1 能量-信息耦合方程提出润湿-能量-信息(WEI)协同方程描述三模态耦合:
Φ代表能量/信息密度,D<sub>为传输系数,S<sub>为润湿参数(接触角θ、温差ΔT、化学势Δμ)驱动的源项。

3.2 智能系统案例
  • 自适应智能窗:集成PNIPAAm微凝胶(热响应)与MoS<sub>纳米片(光热转换),通过润湿-热-光三重反馈实现动态调光与节能
  • 海洋农业能源岛:结合E-EE(波浪能)+太阳能蒸发(淡水)+T-EE(雨滴能),构建零碳排放的闭环系统,理论年产能达10 kWh/m²


四、未来挑战与理论前沿
  • 多尺度建模:开发分子动力学-有限元-机器学习混合模拟框架,预测润湿界面的非平衡传输行为。
  • 非互易传输:探索非厄米光学与热力学在润湿系统中的非互易能量流(如单向热二极管)。
  • 量子润湿效应:研究二维材料边缘态与润湿行为的量子耦合,开拓单电子级信号传输新机制。


结语:从现象到范式本研究将润湿行为从经验现象升华为物理范式,通过界面科学、量子输运与非平衡热力学的深度交叉,为碳中和、精准医疗与智能感知提供了变革性解决方案。未来,**“润湿即服务(Wetting-as-a-Service)”**或将成为后摩尔时代的基础设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8-7 19:33 , Processed in 0.016525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