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27|回复: 0

[新能源/环境材料] 维材料–液体界面:从润湿、电双层到水力摩擦的最新进展

225

帖子

688

积分

371

金币

版主

积分
688
QQ
发表于 2025-7-18 07:40: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搁浅 于 2025-7-18 11:42 编辑

维材料–液体界面:从润湿、电双层到水力摩擦的最新进展(DOI: 10.1038/s41427-020-0203-1

1 研究背景
二维材料(graphene、TMDCs、h-BN 等)的厚度仅数个原子层,表面/界面能量占系统总能量主导,导致其与传统块体基底在润湿、电双层(EDL)结构及水力摩擦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本文系统综述了上述三大界面现象的调控机制及其器件应用。


2 润湿性:本征 vs 外场
  • 本征争议
    – 计算与超净实验均表明单层石墨烯水接触角(WCA)≈ 60°,呈亲水性;早期>90°的数据源于空气吸附烃污染。
    – 类似结论推广至 MoS₂(WCA≈69°→89° 受污染后)。
  • 本征扰动
    – 基底“润湿透明/半透明”:vdW 力穿透 2D 层,极性基底(SiO₂)→ 亲水;疏水基底(PTFE)→ 疏水。
    – 污染:烃类吸附 20 min 内即可令 WCA 上升 40°,并导致 G-peak 红移。
  • 外场调控
    – 静电掺杂:300 meV 的费米能级移动可逆调 WCA ±13°,归因于界面水分子取向变化及量子电容贡献。
    – 电场:平行电场 0.8 V nm⁻¹ 使液滴铺展速度提升 2–3 倍。
    – 应变:MoS₂“纳米花”压缩 60 %,WCA 从 80° 增至 155°,循环>10³ 次。


3 电双层(EDL)
  • 等效电路
    1/C_T = 1/C_EDL + 1/C_Q + 1/C_DS + 1/C_DL
    – 层数↓ → C_Q 主导,总电容↑;层数>4,界面屏蔽饱和。
    – 基底疏水性↑ → 界面水密度↓ → C_EDL↓,实验测得石墨烯 FET 跨导下降 30 %。
  • 污染效应
    – 空气/液相烃形成“dielectric dead layer”,令 HOPG 总电容降低 25–40 %。DFT 计算表明 0.3–0.5 nm 烃膜即可显著抬高界面势垒。
  • 动态 EDL 器件
    – 滑动液滴:μL 级 0.1 M NaCl 在石墨烯表面移动 5 cm s⁻¹ 产生 0.5 µA cm⁻² 电流,功率密度 ~1 mW m⁻²。
    – 六通道石墨烯 FET:利用 streaming potential 实时监测 10–500 µm s⁻¹ 流速与 1–100 mM 离子浓度。


4 水力摩擦(Hydrofriction)
  • 分子机制
    – 表面势阱 corrugation:h-BN 因 B-N 极性造成 3× 高摩擦系数 vs graphene。
    – 离子效应:Na⁺ 吸附在 EDL 内,剪切活化长度由 10 nm 降至 2 nm。
  • 纳米通道实验
    – van der Waals 组装石墨通道(h = 0.6–50 nm)测得水滑移长度 >200 nm,对应流速 1 m s⁻¹。
    – 三层及以上石墨烯涂层 Cu 微通道,水通量提升 5×,源于氢键寿命缩短及 Cu 表面势阱屏蔽。


5 化学反应可编程界面
  • 应变催化:单轴 1 % 应变使重氮盐接枝速率提升 10×,归因于 DOS 调整导致氧化还原电位偏移 60 meV。
  • Fermi 能级调控:n 型掺杂石墨烯 HER 起始电位负移 120 mV;进一步负载 Au 纳米粒子实现原子级厚催化电极(质量活性 2.3 A mg⁻¹_Au)。


6 关键结论与展望

  • 2D 材料-液体界面为研究极限厚度下的表面力、量子电容及纳米尺度流体力学提供了理想平台。
  • 可逆、多场耦合(电场、掺杂、应变、pH、光照)的界面调控策略,已突破传统“静态”表面化学范式。
  • 下一步挑战:
    – 实现厘米级无污染转移与封装,量化“本征”界面性质。
    – 建立多尺度模型,关联电子结构、离子分布与流体力学。
    – 将应变/电场动态调控引入电催化、生物传感和离子筛分器件,推动“原子级可重构界面”概念落地。


【延伸阅读】
– Kwon et al., Nano Lett. 19, 4588 (2019) 基底极性对 EDL 电容的定量影响
– Radha et al., Nature 538, 222 (2016) 原子级精度石墨纳米通道水输运
– Bissett et al., ACS Nano 7, 10335 (2013) 应变增强石墨烯化学反应活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9-9 05:50 , Processed in 0.01477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