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回复: 0

[生物医药] 疾病相关蛋白质变异的功能与结构特征解析:HVAR3D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

282

帖子

775

积分

373

金币

版主

积分
775
QQ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疾病相关蛋白质变异的功能与结构特征解析:HVAR3D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DOI: 10.3390/ijms20071530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家得以系统性地识别出大量人类基因组中的单核苷酸变异,尤其是发生在编码区、导致蛋白质序列改变的错义突变。这些单残基变异(single-residue variations, SRVs)中,相当一部分已被证实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并被收录于公共数据库中。然而,如何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炼出与疾病关联的分子特征,进而指导精准医学实践,仍是当前生物信息学与分子医学研究的核心挑战之一。
在此背景下,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Casadio课题组构建了HVAR3D数据库,系统性整合了具有三维结构信息的人类蛋白质及其疾病相关变异,为深入解析致病变异的功能与结构特征提供了宝贵资源。该数据库不仅更新了疾病相关变异的结构映射,还从化学物理性质、蛋白质稳定性、结构位置、功能域及代谢通路等多维度,对致病变异进行了系统表征,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
一、HVAR3D数据库的构建
HVAR3D数据库从UniProtKB的Humsavar子库(2018年3月版)出发,收录了30,221个疾病相关变异与39,894个中性多态性。通过结构映射,作者筛选出386条蛋白质链,其结构覆盖对应UniProtKB序列的70%以上,且分辨率优于3 Å,最终构建出包含5,577个疾病相关变异与1,044个中性变异的HVAR3D数据集。
该数据集具备以下特点:
  • 结构覆盖度高,确保变异位点空间信息的准确性;
  • 功能注释丰富,包括酶分类号(EC)、基因本体(GO)分子功能、Reactome代谢通路、CATH结构分类及Pfam功能域;
  • 化学物理分类明确,将氨基酸按极性、电荷、芳香性等特征划分为四类,便于统计分析。
二、致病变异的结构特征
统计分析显示,约62%的蛋白质为多聚体,其中43%为同源二聚体,提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界面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性。约9%的致病变异位于蛋白界面区域,可能通过破坏复合物稳定性而导致功能障碍。
从结构类别来看,α/β类蛋白占据了主要比例,致病变异在不同结构类型中分布均匀,表明疾病发生不受限于特定折叠类型。
三、功能注释与代谢通路富集
在功能层面,63%的蛋白质具备酶活性,其中氧化还原酶、转移酶与水解酶携带的致病变异最多。尽管活性位点与配体结合位点仅占变异总数的1%,但这些位点的变异往往具有高度致病性。
Reactome通路分析指出,44%的蛋白质参与代谢过程,27条蛋白质与免疫系统相关,提示代谢与免疫相关蛋白是致病变异的重要靶点。
四、化学物理特征与稳定性扰动
通过计算变异对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ΔΔG),作者发现:
  • 致病变异往往显著破坏蛋白稳定性(|ΔΔG| ≥ 1 kcal/mol);
  • 芳香族氨基酸突变为极性或带电残基时,既强烈关联疾病,也显著扰动稳定性;
  • 相反,带电残基突变为芳香族残基则不易引起稳定性变化,致病性较低。
这一发现提示,芳香族残基在维持蛋白结构稳定性中具有关键作用,其突变可能导致蛋白错误折叠或聚集,进而引发疾病。
五、溶剂可及性与变异致病性
根据残基的溶剂可及性(RSA),作者将变异分为表面暴露(RSA ≥ 20%)与内部埋藏(RSA < 20%)两类,发现:
  • 表面暴露的非极性→非极性/芳香族变异更易致病;
  • 内部埋藏的带电→极性/带电变异更易致病;
  • 这一趋势与蛋白质内部多为疏水核心、表面多为极性残基的结构特征一致。
六、Pfam功能域的变异模式
HVAR3D数据库中,87.7%的致病变异映射至Pfam功能域。不同功能域的变异类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提示某些结构域对特定类型变异更为敏感。例如:
  • Thrombospondin类型3重复域(PF02414)中,天冬氨酸突变为非极性、芳香族或极性残基与**软骨发育不全等疾病密切相关;
  • DNA聚合酶γ的催化域与校对域虽共享部分变异模式,但在非极性→非极性变异频率上存在差异,提示功能域背景影响变异致病性。
七、结语:HVAR3D的价值与展望
HVAR3D数据库的构建不仅为疾病相关变异提供了结构级别的注释资源,更通过多维度统计分析,揭示了一系列致病变异的分子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 芳香族残基突变对稳定性的破坏作用;
  • 表面与内部变异的不同致病机制;
  • 功能域对变异类型的选择性敏感性。
未来,HVAR3D可作为变异致病性预测算法的重要训练集,也可与临床表型数据整合,推动结构导向的精准医学研究。随着结构生物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HVAR3D有望进一步扩展,成为解读人类遗传变异致病机制的核心平台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10-27 16:25 , Processed in 0.01455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