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搁浅 于 2025-10-9 15:43 编辑
一、研究背景
随着电子设备向高集成度、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热管理成为制约其性能和寿命的关键瓶颈。热界面材料(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TIMs)作为连接热源与散热器之间的“热桥”,其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热管理系统的效率。 传统TIM的性能由两个核心参数决定: - 体热阻(RB):与材料厚度(BLT)成反比,与热导率成正比;
接触热阻(RC):与界面接触质量密切相关。
在高填充(>76 vol%)条件下,提高填料热导率虽可降低RB,但往往导致材料变硬、界面接触变差,从而反而增加RC。因此,如何在高填充条件下同时降低RB与RC,成为TIM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首次提出利用自组装单分子膜(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SAMs)对Al₂O₃填料进行表面修饰,从分子层面调控填料与基体之间的界面行为,实现了:
三、SAMs作用机制解析 1. 降低表面能,改善分散性 SAMs修饰后,Al₂O₃表面能从40.17 mJ/m²降至16.81 mJ/m²,显著削弱颗粒间范德华力,抑制团聚,提升在硅油基体中的分散均匀性。
2. 降低屈服应力与复模量 3. 强化界面结合,降低RC SAMs通过形成Al-O-Si共价键,增强填料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容性,降低界面热阻。同时,柔性烷基链可吸收界面热应力,提升热循环稳定性。
4. 碳链长度的调控作用
四、实际应用性能验证 研究团队采用T3Ster热测试系统对SAM-TIM进行实际芯片-散热器界面测试: - 芯片温度降低3°C以上;
- 热成像显示热分布更均匀;
- 在21 W/cm²热流密度下,性能优于商用TIM(κ=3.2 W/m·K);
1000次热循环后性能稳定,具备优异可靠性。
五、研究意义与前景 本研究不仅突破了高填充TIM中“热导率↑ → 接触性能↓”的传统瓶颈,还为以下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六、结语 通过自组装单分子膜技术,本研究成功实现了高填充TIM中体热阻与接触热阻的同步优化,为下一代高性能热界面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路径。随着电子器件热流密度的持续提升,这种**“分子级界面调控”策略**将在热管理领域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