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6|回复: 0

[热学] 热阻对相变材料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综述:从机制到工程优化

282

帖子

775

积分

373

金币

版主

积分
775
QQ
发表于 2025-10-9 15:30: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热阻对相变材料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综述:从机制到工程优化(DOI: 10.1016/j.ijthermalsci.2021.106852


随着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热能储存(Thermal Energy Storage, TES)系统在太阳能热发电、建筑节能和电子设备热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 PCMs)因其高潜热储热密度,在储热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PCMs普遍导热系数低,限制了其热响应速度。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常通过引入金属泡沫、金属网等高热导材料来增强传热,但这又带来了**热接触阻力(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TCR)**的新问题。
Opolot 等人发表于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 的研究系统探讨了热阻对相变材料热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数值模拟与尺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低成本、高效能的 PCM 储热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指导。

一、研究背景与挑战

尽管金属泡沫等增强结构显著提升了 PCM 的导热性能,但其与储热系统壁面之间的接触往往并不理想,形成热阻。这种热阻会导致:
  • 热量传递滞后,延长熔化/凝固时间;
  • 储热系统响应变慢,效率下降;
  • 在实际应用中增加能量损耗与运行成本。
传统解决热阻的方法包括高温钎焊、加压装配或使用导热胶,但这些方法要么成本高,要么工艺复杂,难以大规模推广。因此,如何定量评估热阻对 PCM 性能的影响,并开发低成本、易实施的增强方案,成为当前研究的关键。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与尺度分析两种方法:
1. 数值模拟:基于ANSYS Fluent的焓-孔隙模型
  • 采用体积平均法(VAM)处理 PCM 与金属增强结构之间的热耦合;
  • 引入焓-孔隙模型模拟熔化/凝固过程;
  • 考虑自然对流、热传导及相变界面演化;
  • 模拟不同热阻间隙(0~10 mm)下 PCM 的熔化与凝固行为;
  • 模拟不同连接方式(自然插入、胶黏、钎焊)对热性能的影响。
2. 尺度分析:构建一维解析模型
  • 将 PCM 热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显热阶段、相变阶段、后期显热阶段;
  • 分别建立温度变化率与相变时间的尺度关系;
  • 推导出适用于钎焊与非钎焊结构的简化公式;
  • 通过对比实验与数值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三、主要研究发现1. 热阻显著降低系统性能
  • 与完全接触(0 mm 间隙)相比,1 mm 的热阻间隙可使熔化/凝固时间增加约3倍;
  • 随着间隙增大,熔化时间呈指数增长,而凝固时间呈线性增长;
  • 当间隙达到 6 mm 以上,系统性能趋近于纯 PCM,增强效果几乎消失。
2. 胶黏连接效果有限
  • 使用导热胶将金属结构与壁面连接,相比 1 mm 间隙仅提升约 10% 的热性能;
  • 胶本身热导率低,且界面仍存在微观热阻;
  • 从性能/成本比来看,自然插入+小间隙(≤1 mm)更具工程实用性。
3. 尺度分析模型具有良好预测能力
  • 模型能较准确预测 PCM 在不同阶段的温度变化与相变时间;
  • 对于钎焊结构,模型预测与实验误差小于 10%;
  • 对于非钎焊结构,模型通过引入间隙修正项,仍能较好拟合数值与实验结果;
  • 模型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快速估算工具,减少数值模拟成本。

四、工程启示与应用前景

本研究明确指出:
热阻是限制 PCM 储热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实际设计中不可忽视。
基于此,研究提出以下工程建议:
  • 在成本受限条件下,优先采用自然插入+控制间隙方式,避免使用昂贵钎焊;
  • 若使用胶黏,应选择高导热界面材料,并尽量减小胶层厚度;
  • 设计时应考虑热膨胀差异,避免因循环热应力导致接触失效;
  • 可通过优化金属结构孔隙率、形状与布置方式,进一步降低热阻影响;
  • 所提出的尺度分析模型可作为初步设计工具,辅助快速评估不同方案的热性能。

五、结语与展望

Opolot 等人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热阻对 PCM 热性能的影响机制,还为低成本、高性能储热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用工具。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至:
  • 高温 PCM 系统中的热阻行为;
  • 多次热循环后热阻的演化与老化;
  • 多物理场(热-力-化学)耦合下的界面行为;
  • 结合机器学习优化金属结构与界面设计。
随着储热技术的不断发展,热阻管理将成为提升 PCM 系统效率与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为这一方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广阔的前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10-27 22:57 , Processed in 0.01487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