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2|回复: 0

[热学] 当探针缩小到纳米尺度,热不再“扩散”——一次关于“热流”穿越针尖的模拟纪实

282

帖子

775

积分

373

金币

版主

积分
775
QQ
发表于 2025-9-24 08:43: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当探针缩小到纳米尺度,热不再“扩散”——一次关于“热流”穿越针尖的模拟纪实(DOI: 10.3390/nano7080200

一、从“摸一下”开始的问题
原子力显微镜(AFM)的探针轻轻触碰样品,看似只是“摸一下”,却能把局部温度测到、把微小结构加工出来,甚至写入高密度数据。问题在于:当针尖半径只有十几纳米时,经典热传导定律——傅里叶定律——还成立吗?
韩国 KAIST 的 Dulhani 与 Lee 在 2017 年给出答案:不成立。他们让“热”回到粒子视角,用声子玻尔兹曼输运方程(BTE)跟踪每一束晶格波的走向,重新审视野米级“针尖-样品”接触的热传输。



二、模型:把“热”当成“声子风”
  • 几何:轴对称探针,长 1.5 µm,末端半径 rmax 取 100–200 nm,针尖与硅基底“完美”接触(**面散射),整个系统置于真空。
  • 参数:硅,300 K,声子平均自由程 Λ≈260 nm。
  • 方程:灰体 BTE,在松弛时间近似下求解;空间离散 128×128 方向角,确保数值收敛。
  • 指标:定义“收缩比” Cr = rmin / rmax,Cr 越小代表针尖越尖锐。

三、现象一:温度曲线“ plateau”出现
当 Cr = 1(无收缩),针尖内部呈线性温度梯度——典型的扩散行为。
当 Cr 降到 0.15(rmin≈15 nm),针尖侧温度几乎平坦——声子被“壁面”反复散射,来不及把能量交出,输运进入“准弹道区”。
基底侧温度始终平坦,因为针尖-基底界面已构成巨大热阻,热量像被“闸门”拦住。



四、现象二:绝对尺寸“失效”,只有比例说了算
固定 Cr = 0.4 或 0.7,把 rmax 从 100 nm 放大到 200 nm,温度分布几乎重合。
结论:在 100–200 nm 区间,决定热阻的不是“绝对粗细”,而是“收缩比”——几何自相似性主导输运。



五、现象三:傅里叶定律严重“低估”热阻
把 BTE 算出的总热阻 Rtotal 与傅里叶结果对比:

  • Cr = 1 时,两者接近;
  • Cr = 0.15 时,傅里叶低估近 5 倍。
    拆解热阻:
  • 基底热阻 Rsub < 2 %,可忽略;
  • 针尖自身 Rtip 与界面 Rinter 各占半壁江山,且随 Cr 减小而陡增;
  • 界面热阻 Rinter 对收缩比更敏感——尖锐针尖会让“声子闸门”效应放大。

六、现象四:二维 vs 轴对称,面积/体积比再下一城
同一 Cr,轴对称模型的界面温降比二维平板模型更剧烈,只因轴对称拥有更大的“表面/体积”比,边界散射更充分。



七、留给实验与设计的三句忠告
  • 用傅里叶定律估算纳米针尖热阻会“翻车”,务必引入 BTE 或蒙特卡洛等粒子级方法。
  • 想降低热阻?先放大 Cr——哪怕把针尖末端“磨圆”几纳米,界面热阻也会断崖式下降。
  • 若要做超局域热写入或测温,请接受“界面本身就是最大热阻”的现实,信号解读需把 Rinter 置于首位。

八、结语
当探针逼近纳米尺度,“热”不再是平滑的扩散,而是一束束被几何裁剪的晶格波。Dulhani 与 Lee 的模拟提醒我们:谁掌握了声子“闸门”,谁就掌握了纳米热世界的钥匙。下一次,当 AFM 的针尖再次轻触样品,或许我们能听见那些 GHz 声波在针尖处折返、徘徊,最终决定是否让热量穿越“纳米之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10-27 22:58 , Processed in 0.01480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