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7|回复: 0

[新能源/环境材料] 多材料熔融沉积 3D 打印:以回收 ABS/PLA/HIPS 为例的功能梯度结构设计与验证

224

帖子

686

积分

371

金币

版主

积分
686
QQ
发表于 2025-8-26 08:28: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多材料熔融沉积 3D 打印:以回收 ABS/PLA/HIPS 为例的功能梯度结构设计与验证(DOI: 10.3390/polym11010062


摘要
本文围绕“回收热塑性塑料如何通过多材料增材制造成为轻量化承载元件”这一关键问题,以 ABS、PLA 和 HIPS 为模型体系,系统阐述了从材料表征、工艺窗口优化、结构-性能关联到未来工程化路线的全过程。研究发现:
(1) 三种回收料在 230 °C 下流变匹配良好,界面热焓差 <3 mJ,为多层层合奠定热力学基础;
(2) Taguchi L9 实验揭示“100 % 填充 + 50 mm/s 打印速度 + PHA 层序”组合可取得 10.78 MPa 的峰值强度,比单一 HIPS 提高 156 %;
(3) 显微照片证实,层间扩散区宽度 15–30 µm 是决定宏观韧性的关键微观参数。文章进一步提出“软硬硬”三明治构型有望在土木加固、汽车内饰及 4D 智能结构中实现规模应用。


1 引言
增材制造(AM)已从原型制造迈向功能构件生产,其中熔融沉积(FDM)因设备成本低、材料适应性广而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单一材料难以同时满足刚度、韧性、耐热及可持续性的多维需求。利用回收热塑性塑料(r-ABS、r-PLA、r-HIPS)进行多材料打印,不仅可降低碳排放,还可通过“功能梯度设计”实现按需分布的力学性能。目前,针对这三种消费级塑料的协同打印机制尚缺少系统的实验-理论框架。


2 研究方法
2.1 材料与再循环
• r-ABS:废旧家电外壳经破碎、清洗、双螺杆挤出造粒;
• r-PLA:3D 打印边角料 + 玉米淀粉基 PLA 瓶共混;
• r-HIPS:一次性餐具破碎料。
所有原料在 80 °C 真空干燥 6 h 后备用。

2.2 材料表征
• 流变:毛细管流变仪,230 °C,剪切速率 50–5000 s⁻¹;
• 热学:DSC(10 °C/min,30–250 °C,N₂);
• 力学:ASTM D638 IV 型拉伸样条,万能试验机 5 mm/min;
• 界面:金相抛光 + 30× 工具显微镜;
• 断面:SEM(20 kV,喷金 60 s)。

2.3 打印工艺
• 机台:开源双喷头 FDM(Divide by Zero 250i);
• 关键固定参数:喷嘴 0.3 mm、层厚 0.27 mm、床温 55 °C、喷头 250 °C;
• 变量:层序(APH/PHA/HAP)、填充率(60 %/80 %/100 %)、打印速度(50/60/70 mm/s)。采用 Taguchi L9 正交表,共 9 组,每组 3 重复。

2.4 性能测试
• 准静态拉伸:记录峰值载荷、杨氏模量、延伸率;
• 拔出试验:评估层间剪切强度;
• 热冲击:DSC 两次循环验证界面热稳定性。


3 结果与讨论
3.1 热-流变兼容性
DSC 曲线显示,三种回收料在 100–110 °C 范围内玻璃化转变接近,融化吸热焓差异 <3 mJ,确保层间温度梯度可控,避免翘曲。流变结果表明,r-PLA 的 MFI(13.5 g/10 min)最高,可在低剪切区充当“界面胶”,促进 r-ABS 与 r-HIPS 的扩散结合。

3.2 力学响应
表 1 汇总了 27 组拉伸结果。经极差分析:
• 对峰值载荷影响:填充率 > 层序 > 速度;
• 对杨氏模量影响:层序 > 填充率 > 速度。
最佳组合(实验 6:PHA-100 %-50 mm/s)获得 206.9 N 峰值载荷,比单一 HIPS 提升 112 %;延伸率 6 % 亦高于单一 ABS(4 %)。层序 PHA 将韧性 PLA 置于外层,有效抑制裂纹从表面萌生。

3.3 微观机制
显微照片显示:
• 单材料样品层间粘结线平直,缺陷密度低;
• 多材料样品在 r-PLA/r-ABS 界面出现 15–30 µm 扩散带,能谱线扫证实分子链互穿;
• 当打印速度 >60 mm/s 时,扩散带减至 <10 µm,层间剥离强度下降 35 %。

3.4 功能梯度设计策略
提出“软硬硬”三明治构型:
• 内层 r-HIPS:提供高冲击韧性,适合受压区域;
• 中间 r-ABS:中等模量,作为过渡层;
• 外层 r-PLA:高拉伸强度,抗弯拉。
有限元预示,该构型在三点弯曲下可将最大挠度提高 28 % 而不降低承载力。


4 应用展望
4.1 土木加固
将梯度打印带嵌入环氧砂浆,形成“回收塑料-无机基”复合筋,可替代传统钢纤维,减重 45 %。

4.2 汽车内饰
利用 4D 打印概念,在 r-PLA 层中嵌入 2 wt % 石墨烯,实现 80–110 °C 形状记忆,满足高温暴晒后自恢复要求。

4.3 规模挑战
• 材料批次波动:需建立回收料数据库 + AI 配方预测;
• 界面表征:开发原位超声扫描,实现打印过程中层间剪切强度实时反馈;
• 标准缺失:推动 ASTM/ISO 制定回收塑料多材料 FDM 专用规范。


5 结论
(1) 三种回收热塑性塑料在 230 °C 下具备良好热-流变兼容性,适合 FDM 多材料打印;
(2) 通过 Taguchi 方法优化的 PHA 层序 + 100 % 填充 + 50 mm/s 参数组合,将峰值强度提升至 10.78 MPa,显著优于单一组分;
(3) 15–30 µm 的扩散界面是韧性提升的关键微观结构特征;
(4) “软硬硬”功能梯度构型在土木、交通及 4D 智能结构中具有明确应用潜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9-7 17:53 , Processed in 0.01482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