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1|回复: 0

[半导体材料] 有机半导体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固体核磁共振(ssNMR)的洞见 ——兼论复杂形态表征

224

帖子

686

积分

371

金币

版主

积分
686
QQ
发表于 2025-8-18 07:22:1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有机半导体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固体核磁共振(ssNMR)的洞见——兼论复杂形态表征的多尺度策略 (DOI: 10.1038/s41578-020-00232-5




引言
有机半导体(OSC)因其可溶液加工、机械柔性、化学可调和生物相容性而成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光伏(OPV)、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及新兴生物电子器件的核心材料。然而,OSC薄膜往往同时包含晶区、层状介晶区和无定形区,其微观形貌跨越 Å 到 100 nm 多个尺度。传统的 X-射线衍射仅能给出周期性长程信息,电子显微镜对软材料损伤大,而扫描探针技术又局限于表面。固体核磁共振(solid-state NMR, ssNMR)凭借其对短程(~1 nm)相互作用和宽时间窗口(ns–s)的敏感性,恰好填补了“无序区”和“界面区”的表征空白。本文依据 Seifrid 等人 2020 年发表于《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的综述,系统梳理 ssNMR 在揭示 OSC 结构-性能关系中的最新进展、关键案例及未来方向。

一、ssNMR 与多尺度表征框架
  • 技术互补性
    • X-射线/中子散射:10–100 nm 周期信息;
    • 电子显微镜:nm–μm 形貌与晶体取向;
    • ssNMR:Å–nm 局域化学环境、动力学、界面接触。
    将 ssNMR 得到的局域约束与散射长程约束输入密度泛函理论(DFT)或分子动力学(MD)模型,可构建三维堆积模型并验证宏观性能预测(图 4)。

  • 关键核与实验维度
    • 1H、13C、15N、19F 为主,辅以 27Al、11B、7Li 等杂核;
    • 1D MAS 分辨化学位移,2D 相关谱(1H–13C HETCOR、1H–1H DQ-SQ、19F–19F DQ-SQ)测近邻距离;
    • 自旋扩散与 PFG-NMR 用于 nm–100 nm 相区尺寸及分子扩散;
    • 动态核极化(DNP)实现薄膜或界面信号 10²–10³ 倍增强。


二、量化有序-无序度
  • 化学位移判据
    • 13C γ-gauche 效应:反式/反式(tt)构象位移高场,无序 tg/gg 位移低场,可定量侧链有序度;
    • 1H 环电流位移:芳环上下质子低场,侧向质子高场,可区分 π–π 堆叠与无序主链。

  • 典型案例
    • P3HT:60 kg/mol 样品 26 % 主链有序,25 kg/mol 达 37 %;X-射线因晶粒尺寸效应低估有序度;
    • PBTTT-C16:ssNMR 给出 51 % 主链有序(28 % 晶区 + 23 % 层状区),剩余 49 % 为完全无序;
    • PTB7-Th:19F ssNMR 显示 >99 % 局域有序,但其长程无序,提示高迁移率不需长程晶体。


三、解析三维堆积与界面
  • 堆积距离测定
    • CDT-BTZ-C16 vs. CDT-BTZ-C14:2D 13C{1H} 相关谱结合 DFT 证明支链导致主链侧移 1–2 Å,π–π 距离增大,迁移率下降一个量级;
    • P(DTS-TPD) vs. P(DTC-TPD):1H–1H DQ-SQ 揭示 Si/Ge 桥键促使反式构象,增强 π–π 堆积。

  • 界面接触
    • PBDTTPD:PC61BM:2D 1H{13C} HETCOR 显示支链 EH 阻碍 BDT 与 PCBM 接触,而 C14 线性链促进 fullerene–TPD 近距离,PCE 提升;
    • PCPDTBT:PCBM:添加 ODT 溶剂后 2D 谱出现新的侧链–fullerene 相关峰,证实 ODT 诱导侧链重排,相区尺寸增大,载流子寿命延长。

  • 掺杂体系
    • PBTTT-C14:F4TCNQ:19F ssNMR 表明掺杂剂与主链呈面对面粉状堆叠,电荷转移效率可达 100 %;
    • PFPT:BCF:11B、13C{19F} CP-MAS 及 1H{19F} HMQC 显示 BCF 仅在吡啶氮邻位配位,诱导带隙调控,薄膜电导率提升 4 倍。


四、动力学洞察
  • 相转变
    • P3AT 侧链熔融:13C T1 弛豫揭示 240 K 侧链“晶体–塑晶”转变,激活能 25 kJ mol⁻¹;
    • TT 分子:原位 13C NMR 捕捉到玻璃态→晶态过程中分子由扭曲变为平面,阐明形貌对拓扑构型的依赖性。

  • 成膜过程
    • DNP-enhanced 31P NMR 对比真空蒸镀与溶液旋涂 POPy2 薄膜,前者 P=O 键取向高度各向异性,后者各向同性,解释了迁移率差异;
    • 13C 线宽-温度实验表明 P3HT 在 273 K 以下主链受侧链冻结限制,呈现玻璃态晶体(GC)。


五、未来展望
  • 极限灵敏度:>25 T 超高场、>150 kHz MAS 与亚毫米转子联用,可检测 14N、17O 等低丰度四极核,解析 OSC/电极界面;
  • 原位工况:设计微型反应器与光/电/热耦合装置,实现工作器件(OECT、神经形态芯片)实时 NMR;
  • 机器学习:ShiftML 等算法把化学位移-结构关联的计算成本降低 2–3 个数量级,推动高通量结构筛选;
  • 多组分体系:三元、四元 BHJ 及生物-有机杂化材料,需要结合 DNP、自旋扩散与冷冻样品技术,厘清复杂界面与离子-电子耦合。

结语
ssNMR 已从早期掺杂聚乙炔的“概念验证”发展为解析高性能 OSC 微观结构-性能关系的“核心工具”。它不仅在无序区、界面区和动力学研究中填补空白,更通过与散射、显微、计算手段的协同,构建起跨越 Å–μm、ps–s 的完整表征框架。随着灵敏度、原位能力和数据科学方法的突破,ssNMR 将在下一代可拉伸、自修复、生物兼容的有机电子材料设计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9-7 17:48 , Processed in 0.01615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