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2|回复: 0

[量子材料] 固态单光子源:新兴量子材料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224

帖子

686

积分

371

金币

版主

积分
686
QQ
发表于 2025-8-15 07:00: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搁浅 于 2025-8-15 07:01 编辑

固态单光子源:新兴量子材料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展望——基于 TMD 单层、六方氮化硼缺陷与钙钛矿量子点的综述总结DOI: 10.1002/adfm.202315936

一、研究背景

量子光子学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其核心单元之一是按需产生单个光子的“固态单光子源”。传统 III–V 自组装量子点(QDs)已实现高亮度(B≈85%)、高纯度(P≈98%)与高不可区分度(I≈96%),但工艺复杂、波长固定、难以异质集成。过去十年内,过渡金属硫化物(TMD)单层、六方氮化硼(hBN)缺陷和钙钛矿量子点(PQDs)因制备简单、波长可调、室温兼容等优势迅速崛起,成为可规模化的下一代量子光源候选。本文基于 2024 年《Adv. Funct. Mater.》长篇综述,系统梳理三大平台的研究现状、性能瓶颈与应用前景。

二、性能基准:BPI 框架
评估单光子源的核心指标统一为:
  • Brightness(B)——每脉冲产生并收集到的光子概率;
  • Purity(P)——单光子纯度,P = 1 – g(2)(0);
  • Indistinguishability(I)——两光子干涉可见度。

    三指标同时逼近 1,才能真正支撑量子通信、计算与传感。表 2 给出当前最佳纪录:


三、三大新兴平台进展
  • TMD 单层量子点
    • 结构:MX₂(M = Mo, W; X = S, Se, Te)单原子层,受局域应力或缺陷束缚的激子发光。
    • 性能:目前最高亮度 65%,但 I 受限于皮秒级退相干;已演示 780–1550 nm 波段、电致发光、激子–双激子级联纠缠。
    • 优势:可异质集成到 SiN、石墨烯栅极与压电衬底,实现电场/应力双向调谐。
    • 挑战:低温(<10 K)才能抑制电荷噪声;需发展共振激发与 Purcell 腔增强以提升 I。
  • hBN 缺陷中心
    • 结构:带隙 ~6 eV 的二维绝缘体,空位、替位及碳簇等缺陷在 300–850 nm 发光。
    • 性能:室温单光子纯度 99.4%,I 达 56%,亮度受限于收集效率(~1%)。
    • 优势:室温自旋读出(T₂ 可达 μs 级)、可离子注入定位、dc Stark 与应力调谐。
    • 应用:已用于 QKD(水下链路)、星载量子通信 CubeSat 载荷、量子随机数发生。
    • 挑战:缺陷化学尚未完全厘清,光谱扩散与均匀线宽需进一步抑制。
  • 钙钛矿量子点 PQDs
    • 结构:ABX₃ 纳米晶(A=Cs⁺/FA⁺, X=Cl/Br/I),尺寸 5–20 nm,带隙 400–800 nm 可调。
    • 性能:溶液合成量子产率近 100%,已报道 g(2)(0)=0.02,HOM 可见度 52%,寿命短(200 ps–10 ns)。
    • 优势:成本低、可打印、易与光子晶体/微腔集成;已演示 Purcell 因子≈2–5 的腔增强。
    • 挑战:湿度敏感、闪烁与光漂白需包壳钝化;尚未实现自旋接口与双光子纠缠。

四、光子腔与激发方案
  • 腔 QED:开放式 Fabry–Perot、Bull’s-eye 光栅、SiN 微环均可提升收集效率与 Purcell 因子。
  • 激发策略:TMD 已尝试共振激发与双色脉冲抑制激光散射;hBN 主要依赖非共振泵浦;PQD 共振方案尚未建立。共振激发+腔 Purcell 是提升 I 的共同路径。
五、未来展望
  • TMD:发展低温片上光子晶格,实现多量子点耦合与可扩展集群态生成;探索应变/电场快速调谐实现片上可重构网络。
  • hBN:利用离子注入+微透镜阵列,批量制备光谱一致的室温单光子源;结合自旋-光子接口,构建星地一体化 QKD 与纳米磁测网络。
  • PQD:通过核壳工程解决稳定性,开发无铅钙钛矿;集成到 CMOS 兼容氮化硅平台,实现可见-近红外多色量子光源阵列。
  • 通用难题:
    • 退相干机制需原子级缺陷工程;
    • 多源一致性需统计缺陷定位与光谱自校准;
    • 与超导、原子等量子存储器接口实现混合量子网络。
六、结论
TMD 单层、hBN 缺陷与 PQDs 在亮度、纯度或工作温度上已各显优势,但“三高”指标尚未在同一体系内同时达到 III–V QD 水平。未来五年,通过缺陷物理-光子结构-量子协议协同设计,三大平台有望突破性能极限,成为可量产、可部署的第二代固态单光子源,推动量子互联网、分布式传感与量子计算迈向实用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9-7 17:53 , Processed in 0.01597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