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5|回复: 0

[AI材料预测] MatDesINNe 材料设计可逆神经网络

231

帖子

517

积分

53

金币

中级会员

积分
517
发表于 2025-8-7 08:16: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1. 模型背景与核心原理
•        问题定义:材料逆设计需从目标性质(如带隙 Eg )反推材料设计参数(如应变、电场),传统方法(如高通量筛选)计算成本高且效率低。
•        创新架构:MatDesINNe 基于可逆神经网络(INN/cINN),通过双向映射解决逆问题:
o        正向映射:设计参数 x→ 性质 y(如 DFT 计算)。
o        逆向映射:目标性质 y→ 设计参数 x(通过隐变量 z编码未观测信息)。
o        数学表示:x=h(y,z;ϕ),其中 z∼p(z)服从高斯分布,确保双向可逆性。
o        优势:避免传统生成模型(如 VAE、GAN)的模式坍塌和训练不稳定问题。


2. 技术流程(四步框架)
(1) 训练数据生成
•        设计空间:7 维参数(单层 MoS₂ 的 6 个晶格参数 ±20% 应变 + 电场 [−1,1] V/Å)。
•        数据来源:11,000 组 DFT 计算(PBE 泛函),覆盖金属-绝缘体转变(MIT)等复杂分布。
•        数据特征:带隙分布高度不平衡(多数 Eg=0),增加逆建模难度。
(2) INN/cINN 模型训练
•        网络结构:6 个可逆块 + 2 层全连接(每层 256 神经元,ReLU 激活)。
•        损失函数:
o        正向损失:Ly=∥y−yt∥22(预测 vs DFT 带隙)。
o        逆向损失:Lz=MMD(z)(约束隐变量分布接近高斯)。
•        优化器:Adam(学习率 10^{-3},权重衰减 10^{-5}。
(3) 样本生成与筛选
•        逆向推理:给定目标 Eg∗,从 p(z) 采样生成候选参数 x^。
•        适应性筛选:
o        剔除超出训练范围的参数。
o        过滤代理模型预测误差大的样本(如 ∣Egpred−Eg∗∣>0.1eV)。
(4) 梯度定位优化
•        关键步骤:对筛选后的 x^ 执行梯度下降:
o        梯度计算:∇xL(x^)=∂∂x∥fy(x^)−Eg∗∥2(代理模型自动微分)。
o        优化器:Adam 更新 x^,直至收敛至目标性质。
•        作用:将生成样本精确推至高保真解。


3. 性能优势与验证
(1) 精度对比
模型                                     Eg=0 (eV)          Eg=0.5 (eV)        Eg=1.0 (eV)
MDN/cVAE/INN/cINN        MAE > 0.19        MAE > 0.19        MAE > 0.19
MatDesINNe-cINN              0.020                  0.013                   0.015

•        结论:MatDesINNe 将误差降至化学精度(<0.1 eV),显著优于基线模型。
(2) DFT 验证
•        200 个优化样本的 DFT 验证结果:
o        Eg=1.0eV 目标:94% 样本误差 <0.1 eV,仅 2% 误判为金属。
o        保真度:MAE ≈0.1 eV(接近实验测量误差)。
(3) 效率与多样性
•        速度:生成 10,000 样本仅需 30 秒(CPU),比 DFT 快 10510^5105 倍。
•        多样性:>85% 样本为训练集外新解,覆盖完整设计空间。
4. 应用案例:MoS₂ 金属-绝缘体转变(MIT)
•        设计原则:剪切应变对带隙影响大于拉伸/压缩应变。
•        MIT 调控:UMAP 降维显示 Eg=0 与 Eg>0 样本的过渡区域:
o        低切换壁垒:局部微应变(如 7% y 轴拉伸 + 0.82 V/Å 电场)可触发 MIT。
o        应用价值:指导神经形态器件设计,实现低能耗状态切换。

5. 创新总结
•        通用性:可扩展至任意材料体系(需设计参数与目标性质定义)。
•        实验集成:为自主实验提供实时候选样本,加速“计算-实验”闭环。
•        开源地址:MatDesINNe 代码库


局限与展望:当前未支持原子结构生成(需可逆晶体表示法),未来可结合神经样条流(Neural Spline Flows)提升复杂分布建模能力。
引用:
Victor Fung, Jiaxin Zhang, Guoxiang Hu, P. Ganesh and Bobby G. Sumpter, Inverse design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with invertible neural networks, 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2021)7:200; https://doi.org/10.1038/s41524-021-00670-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9-7 17:52 , Processed in 0.01489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