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突破
图1. 反应机理与构筑流程图:A) Michael 加成反应;B) BPEI/5Acl 化学结构;C) LbL 构筑示意;D-E) 后修饰实现超疏油/超亲油切换
传统水下超润湿材料(水凝胶、金属氧化物)在机械冲刷、极端 pH、盐雾等工况下易失效,制约了其在海上溢油应急、医疗防污、膜分离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我们首次提出“内部”耐久概念:
• 通过 1,4-共轭加成反应(Michael addition)在室温乙醇中快速构建胺-反应性纳米复合物(NC)多层;
• 共价交联网络赋予涂层2.2 mm 厚度与微米-纳米级分级孔结构;
• 仅需一步后修饰(亲水/疏水小分子胺),即可在同一平台可编程切换水下超疏油(OCA ≥ 170°)或超亲油(OCA = 0°)性能;
• 80 天人工海水浸泡、沸水煮、−20 °C 冷冻、砂纸磨损及胶带剥离后,润湿性能几乎不变,创纪录地证明了“表面破坏 ≠ 功能丧失”。
二、核心优势
- “内部”耐久:交联网络贯穿整体,即使表面被磨损 200 μm,内部仍具分级形貌与反应基团,超润湿性能保持 > 165°。
- 通用基底:玻璃、金属、塑料、木材、砂纸、纤维甚至管内壁皆可均匀包覆;柔性基底弯折 10,000 次无开裂。
- 实时可逆切换:亲/疏油性能通过化学后修饰即时调控,无需更换材料,适应复杂油水分离场景。
- 规模制备:室温、常压、无氟工艺,30 min 完成 20 双层(20 bilayers)构筑,适合卷对卷工业化。
图2. 耐久性验证:蒸汽、沸水、冷冻、砂纸磨损、胶带剥离后接触角照片及 FESEM
三、示范应用
• 无泵油水分离:超亲油管壁实现 8 μL 油滴在重力驱动下 3 cm 定向传输;
• 自清洁棉纤维:将天然棉改为超亲油后,单次接触即可清除玻璃表面全部 DCM 污染;
• 防污窗体:超疏油涂层在 1 mM SDS、5 % BSA、海水等极端介质中仍保持油滴弹跳 (< 5 ms 接触时间)。
四、合作与转化
研究团队已建立 10 L 级反应釜中试线,可提供:
① 预涂覆卷材;② 现场喷涂树脂包;③ OEM 定制改性胺。诚邀海洋工程、医疗器械、环保装备企业联合开发下一代长效防污-分离一体化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