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搁浅 于 2025-7-24 08:43 编辑
材料的润湿机制是界面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涉及固-液-气三相界面的相互作用。其本质由热力学平衡和动力学过程共同决定,可分为以下关键部分:
1. 热力学基础:杨氏方程与接触角当液滴在固体表面达到平衡时,三相接触线处的受力平衡由杨氏方程描述(1805年):
cosθ=γLGγSG−γSL- θ:接触角(液-气界面与固-液界面的夹角),决定润湿性:
- θ < 90°:亲水/亲液(润湿)
- θ > 90°:疏水/疏液(不润湿)
- θ → 0°:超亲水(完全铺展)
- θ > 150°:超疏水(如荷叶效应)
- γ_{SG}, γ_{SL}, γ_{LG}:固-气、固-液、液-气的界面张力。
局限性:杨氏方程假设理想光滑表面,实际需修正(如Wenzel或Cassie-Baxter模型)。
2. 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Wenzel模型(1936年):粗糙表面使实际接触面积增大,增强润湿或疏水性:
cosθ∗=rcosθ(r>1,粗糙度因子)
- 若θ < 90°,粗糙使θ更小(更亲水);若θ > 90°,则θ更大(更疏水)。
- Cassie-Baxter模型(1944年):液滴悬浮在粗糙表面突起上,形成复合界面(空气 trapped):
cosθ∗=f1cosθ−f2(f1+f2=1,固液与气液接触面积分数)
- 典型如超疏水表面(如荷叶),水滴θ* ≈ 160°-170°。
3. 表面化学修饰通过改变表面化学基团调控润湿性:
- 亲水基团:-OH, -COOH, -NH₂(氢键或极性作用)。
- 疏水基团:-CH₃, -CF₃(低表面能,如氟化涂层)。
- 动态调控:响应性材料(温度、pH、光)可切换润湿性,如智能表面。
4. 动力学过程:润湿前沿的扩展润湿行为受以下动力学因素控制:
- 毛细力:液滴在微通道中的自发铺展(Washburn方程)。
- 粘滞阻力:液滴铺展速度受液体粘度影响。
- 接触角滞后:前进角(θ_A)与后退角(θ_R)的差异,导致液滴粘附。
- Marangoni效应:表面张力梯度驱动的流动(如温度或浓度梯度)。
5. 特殊润湿现象- 超铺展(Super-spreading):表面活性剂使液滴在极低表面能表面完全铺展(θ→0°)。
- 去润湿(Dewetting):液膜破裂形成液滴(如油膜收缩)。
- 电润湿(Electrowetting):外加电压改变接触角,用于微流控芯片。
应用示例- 超疏水涂层:自清洁玻璃、防结冰。
- 亲/疏水图案化:微流控芯片中的液滴操控。
- 医用材料:抗血栓涂层(降低蛋白质吸附)。
总结
润湿机制是界面能、表面形貌、化学组成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调控这些因素,可实现从超亲水(如防雾涂层)到超疏水(如防水织物)的广泛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