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1|回复: 0

[新能源/环境材料] 润湿现象的起源:从宏观毛细上升到纳米接触线的视角

196

帖子

629

积分

365

金币

版主

积分
629
QQ
发表于 2025-7-22 07:53: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搁浅 于 2025-7-22 07:55 编辑

润湿现象的起源:从宏观毛细上升到纳米接触线的视角(DOI: 10.1021/acs.langmuir.6b01935

一、研究背景

润湿现象的研究可追溯至18世纪初。Hauksbee(1706)与Jurin(1717)先后指出,液体在毛细管中的上升高度与管径成反比,且与外部气压无关。Young(1805)与Laplace(1805)分别基于表面张力与力平衡建立了经典理论。此后,研究重心逐渐由“力”转向“能量”描述,并普遍假设润湿行为取决于液–固界面面积上的相互作用。然而,近十年来的实验与模型表明,真正决定润湿过程的是三相接触线附近的局部相互作用。


图1.  毛细上升示意

二、关键实验证据
  • 毛细上升实验
    使用内径1.2 mm的硼硅酸盐玻璃管进行三组对比:
    (1) 管端轻触水面;
    (2) 管端深入水下;
    (3) 管端10 mm区段经疏水化处理后,控制水与亲水区接触。
    三组实验中,液体最终上升高度均为24 mm,与理论预测24.5 mm一致。结果明确显示:上升高度与已润湿的固体面积无关,而取决于接触线处的边界条件。
  • 异质基底液滴实验
    在亲水硅片(θ_a≈7°)上引入宏观疏水聚苯乙烯“岛”。当液滴接触线位于岛内时,表观接触角≈95°;一旦接触线跨越岛界,液滴立即呈现与大面积亲水基底一致的7°。该现象表明,基底异质性对表观接触角无平均化效应,接触线决定最终润湿状态。

三、模型与理论
  • 毛细上升能量平衡
    以接触线产生的垂直表面张力分量πDγ cos θ_a 为驱动力,计入重力势能变化与黏性耗散,可直接导出Laplace公式
    h = 4γ cos θ_a / (ρgD)。
    该推导无需引入Young方程,亦无需假设界面能变化,进一步佐证接触线主导的物理图像。


图2.  毛细上升对照实验
  • 方向性润湿与结构表面
    (1) 非对称“锯齿”微结构管内,液体在正反方向的启动阈值不同,可用接触线受力差异定量描述。
    (2) 以荷叶为例,建立半球–二次纳米边缘模型,计算表明临界侵入压力Δp_c≈12–15 kPa,与实验相符;表观后退接触角θ_apr≈158–166°,决定液滴在倾斜表面的滞留行为。

四、对“接触线”的再定义
宏观尺度上,接触线被视为一条一维周界;而在纳米尺度,它是三维分子作用区域,宽度不足10 nm。润湿自由能可通过Gibbs吸附方程估算,ΔG随θ_a减小而指数增大,在θ_a→0°时可达–10 kJ mol⁻¹以上,与光谱测得的键能一致。

五、结论与展望
近期的系统实验与理论模型共同证明:润湿过程并非由宏观液–固界面面积控制,而由接触线附近的局部分子相互作用决定。该认识为超疏水材料、微流控芯片、涂层技术等领域提供了简洁而普适的设计原则。未来工作需在统一框架内进一步整合力、能量与动力学描述,以实现对复杂润湿行为的精确预测与调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8-7 15:31 , Processed in 0.01502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