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8|回复: 0

[新能源/环境材料] 材料的润湿机制

196

帖子

629

积分

365

金币

版主

积分
629
QQ
发表于 2025-7-21 14:41:0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材料的润湿机制是指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或保持特定形态的现象,其核心由热力学平衡界面相互作用决定。以下从微观到宏观逐步说明:

1. 热力学基础:杨氏方程(Young's Equation)当液滴在理想光滑的固体表面达到平衡时,接触角(θ)由三相界面(固-液-气)的表面能(γ)平衡决定:
γSG​=γSL​+γLG​cosθ
  • θ < 90°:润湿良好(亲水表面),液体铺展(如玻璃上的水)。
  • θ > 90°:润湿差(疏水表面),液体收缩(如荷叶上的水珠)。
  • θ = 0°:完全润湿,形成液膜(超亲水表面)。


2. 界面相互作用的关键力润湿行为由以下分子间力主导:
  • 极性相互作用(氢键、偶极作用):极性液体(水)在极性固体(金属氧化物)上易铺展。
  • 色散力(范德华力):非极性液体(油)在非极性固体(聚乙烯)上润湿较好。
  • 表面粗糙度:实际表面存在微结构,通过Wenzel模型(完全接触)或Cassie-Baxter模型(部分接触)调控表观接触角。例如,粗糙疏水表面(如荷叶)可呈现超疏水性(θ > 150°)。


3. 动力学因素
  • 表面能梯度:若固体表面存在化学不均一性,液滴会向高能区域移动(自推进现象)。
  • 粘弹性耗散:聚合物等软基底可能因液体渗透发生溶胀,改变润湿动力学。
  • 环境调控:温度(影响表面能)、气体吸附(改变γ_{SG})或电场(电润湿)可动态调节润湿性。


4. 应用实例
  • 超亲水涂层(如TiO₂):防雾玻璃,通过光照诱导表面羟基化降低θ。
  • 超疏水材料(如氟化硅烷修饰的微纳结构):自清洁表面,利用Cassie-Baxter状态减少接触面积。
  • 微流控技术:通过图案化润湿性实现液滴操控(如数字微流控芯片)。


总结润湿机制本质上是界面自由能最小化的结果,受化学成分、微观形貌和外场调控。理解其机制可指导表面设计,实现从防冰涂层到生物医学传感器等广泛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8-7 15:36 , Processed in 0.01490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