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9|回复: 0

[新能源/环境材料] 多孔材料润湿性原位测量的“黑科技”!

225

帖子

688

积分

371

金币

版主

积分
688
QQ
发表于 2025-7-17 07:50: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多孔材料润湿性原位测量的“黑科技”!(DOI: 10.1016/j.cis.2024.103122

🔍 背景:为什么润湿性这么难测?
在CCUS(二氧化碳封存)、氢能储存、燃料电池、电解槽等前沿领域,多孔材料的润湿性直接决定了“气-液-固”三相界面的行为:
  • 地下岩芯里,CO₂能否被牢牢锁住,取决于它“愿不愿意”贴岩石;
  • 燃料电池里,水能否及时排出,决定了氢气能否顺畅到达反应位点。

但现实中,岩石表面坑洼、化学组分复杂,润湿性在微米尺度上“翻脸比翻书快”。传统“离线”测量只能给出厘米尺度的平均值,而三维微CT虽然能看清孔隙,却苦于没有一把靠谱的“尺子”去量每个点的接触角。

🧪 这篇ScienceDirect顶刊做了什么?
由新南威尔士大学Ying Da Wang领衔的团队,在《胶体与界面科学进展》发表了迄今最系统的“原位接触角”方法学综述+开源工具包。他们对比了:
1️⃣ 几何法:直接在三维网格上量角,精度高但对网格质量“玻璃心”。
2️⃣ 拓扑法:用高斯-欧拉关系算“宏观接触角”,抗噪强却容易在中等润湿性翻车。
3️⃣ 扩展拓扑法:作者新提出的“升级补丁”,把固体表面朝向也写进方程,偏差直降50%。


📊 实测结果:谁才是“卷王”?
  • 在理想球面上:几何 & 扩展拓扑几乎零误差;原始拓扑在45°/135°时最大偏差≈20°。
  • 在真实CT图像里:
    – 均匀润湿体系(如亲水砂岩):扩展拓扑≈几何,误差<10°。
    – 混合润湿体系(燃料电池扩散层):几何法依旧最稳,能把局部亲水/疏水“斑图”还原出来;拓扑法因“一个团簇一个数”而空间分辨率吃亏,但胜在算法简单。


一句话总结:
  • 想要“全局平均”——选扩展拓扑;
  • 想要“像素级地图”——几何法更香。


🛠️ 开源福利:代码已上车!
作者把全部代码+测试数据打包放在GitHub:
👉 github.com/yingDaWang-UNSW/inSituContactAngles
支持Python,一键复现论文所有案例。科研狗可直接拉下来魔改,工程师也能嵌入自家图像处理流程,告别“手量接触角”的996。


🚀 应用展望:从地下到太空都能用!
  • 油气圈:精准预测CO₂封存泄漏风险,一次扫描,三维润湿图到手;
  • 氢能圈:量化地下储氢库“氢-水-岩”三相行为,设计最优注采方案;
  • 燃料电池:用AI+微CT实时监测扩散层“水淹”或“干烧”,提升寿命30%+;
  • 过滤/催化:设计梯度润湿膜,让液体“指哪打哪”。


💬 小编说
润湿性的“最后1微米”终于有了一把“纳米级标尺”。无论你是地球科学家、氢能工程师,还是燃料电池设计师,这套“原位接触角”工具箱都值得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9-8 13:07 , Processed in 0.01468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