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回复: 0

[新能源/环境材料] 2D 材料也会“变老”?揭开 InSe “亲疏水性反转”背后的隐秘真相

170

帖子

571

积分

337

金币

版主

积分
571
QQ
发表于 昨天 09: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2D 材料也会“变老”?揭开 InSe “亲疏水性反转”背后的隐秘真相(DOI: 10.1021/acs.nanolett.0c00855

01|故事:一张薄膜的 24 小时把一片刚出炉的 InSe 薄膜放到实验室空气里:
  • 0 min:水接触角 54°,水珠铺展,典型的亲水。
  • 10 min:角度攀升到 62°。
  • 24 h:停在 91°,水珠立起,完全疏水。

更令人惊讶的是,硅、玻璃、镍、铜、氧化铝……无论衬底是谁,这场“亲→疏”反转都在上演。

02|反转的元凶:空气中的“隐形油漆”作者用 FTIR、XPS、Ar⁺溅射 三板斧锁定真凶:
  • FTIR:2850、2930 cm⁻¹ 两个峰——典型的 -(CH₂)n- 烷基链。
  • XPS:C1s 峰面积比溅射后下降 5.6%,对应 5–10 Å 厚的烃层。
  • 可逆实验:350 °C 退火 2 h,污染物蒸发,接触角跌回 57°;再次暴露空气,疏水重现。

一句话:空气中的长链烷烃像隐形油漆,逐层刷在 InSe 表面,最终把亲水画布刷成了疏水画布。

03|厚度效应:为什么“千层饼”比“单层膜”更疏水?实验发现:
  • 单层 InSe:Δθ ≈ 24°
  • 10 nm(≈10 层):Δθ ≈ 45–50°

解释:
  • 层数↑ → 表面粗糙度↑(PLD 岛状生长);
  • 层数↑ → 层间缺陷更多,烃分子可钻入“缝隙”,有效吸附面积↑。
    作者用 Wenzel 模型 把粗糙度 r 和覆盖率 c 耦合,算出 24 h 后单层表面吸附 17 % 的烷烃即可让 θ 升到 90°,与实验吻合。



04|MD 模拟:一滴水如何“看见”污染层?
  • 模型:LAMMPS + OPLS-AA,在 InSe 表面预置 C₂₀H₄₂ 或 C₅₀H₁₀₂ 烷烃,覆盖率 0–20 %。
  • 结果:WCA 与覆盖率线性上升,斜率与实验一致;长链比短链“疏水效率”更高。
  • 启示:只要 1/5 表面被烷烃覆盖,宏观接触角即可突破 100°。


05|从 InSe 到“万物”:2D 材料的“润湿衰老”普适性石墨烯、WS₂、MoS₂ 过去也被报道过类似现象,但多数局限在氧化硅衬底。本文把“衬底无关性”写进了结论:
“只要环境中有 ppm 级的有机蒸汽,任何 2D 材料都无法逃过‘疏水化’的命运。”
这对可穿戴传感、柔性电子、微流控芯片是**剑:
  • :疏水表面可自清洁、抗污染。
  • :界面粘附、生物相容性、光电器件散热将受牵连。


06|给我们的三点启示
  • 设计器件前,先在空气里“养”一天:真实服役态的接触角才是设计依据。
  • 封装比功能层更关键:ppm 级烃蒸汽即可翻盘面性质,真空封装或惰性涂层必须提**虑。
  • 逆向利用老化:把“污染”当“功能”——可控烷烃修饰或可成为大面积疏水图案化的新路线。


07|一句话总结2D 材料的“润湿衰老”不是偶然,而是环境与材料共舞的必然。当我们能预判并掌控这场舞蹈,老化就不再是问题,而是新的设计维度。

📌 参考文献
Chen, X. et al. How Universal Is the Wetting Aging in 2D Materials? Nano Lett. 2020, 20, 7, 5210–5216. DOI: 10.1021/acs.nanolett.0c0085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7-17 04:42 , Processed in 0.01555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