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0|回复: 0

[新能源/环境材料] 一滴溶剂如何“啃”掉整块塑料?——揭开“溶解润湿”背后的物理战争

170

帖子

571

积分

337

金币

版主

积分
571
QQ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一滴溶剂如何“啃”掉整块塑料?——揭开“溶解润湿”背后的物理战争( DOI: 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17.10.109

你或许见过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但你是否见过一滴溶剂把塑料“啃”出一个洞,还边啃边往前爬?这不是科幻片,而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赵亚溥、袁泉子团队最新发表在《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上的研究:溶解润湿(dissolutive wetting)。今天,我们用一篇深度推文,带你走进一滴二甲苯(xylene)和一块聚苯乙烯(polystyrene)之间的微观战争。

01 什么是溶解润湿?传统润湿讲的是“液体如何在固体表面铺展”。而溶解润湿更**:液体不仅铺展,还把固体“吃掉”了。这种过程在3D打印、药物溶解、微纳制造甚至CO₂封存中都至关重要。过去,科学家要么只看“铺展”,要么只看“溶解”,而这项研究首次把两者“耦合”在一起,解开了界面演化的完整拼图。

02 实验:一滴绿色“贪吃蛇”团队把0.7 μL的二甲苯滴在抛光聚苯乙烯板上,并加入荧光剂,让整个过程在显微镜下变成一场“绿色贪吃蛇”的直播:
  • 第5秒:液滴像普通润湿一样向外扩张;
  • 第20秒:液滴下方出现凹陷,塑料开始被“啃”;
  • 第160秒:凹陷加深,液滴边缘像“裙摆”一样翻卷。

关键发现:液滴半径随时间呈幂律增长 r ~ t^0.11,比经典Tanner定律(r ~ t^0.1)更快——多出来的0.01,正是溶解在背后“助推”。

03 物理模型:Noyes-Whitney遇上润湿方程如何定量描述这场“你铺展、我溶解”的战争?团队祭出两大方程:
  • Noyes-Whitney方程:描述固体溶解速度,与浓度差、扩散系数成正比;
  • 润湿幂律:r = a(t/t₀)^n,刻画液滴铺展动力学。

把两者“联姻”,得到耦合模型:
h(x,t) = -v₀τ [1 - exp( (t₀/τ)(x/ar₀)^(1/n) - t/τ )]
其中:
  • v₀:初始溶解速度(6.5×10⁻⁴ mm/s)
  • τ:溶解特征时间(105 s)
  • n:幂律指数(0.11)

模型预测的界面形状与实验照片几乎完美重合,误差<5%。

04 两个阶段:从“铺展主导”到“溶解主导”团队用润湿速度/溶解速度的比值v做“判官”,发现全过程分两阶段:
  • 阶段1(v>10):界面变化由铺展主宰,溶解几乎“来不及反应”,接触角快速下降;
  • 阶段2(v≈1):溶解追上来,与铺展“平分秋色”,接触角转而缓慢上升,凹陷逐渐加深。

转折点出现在约24秒,此时两条速度曲线首次相交,界面战争进入拉锯战。

05 不只是科学:从MEMS到药片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好玩”:
  • MEMS制造:精准控制蚀刻深度,避免“啃穿”芯片;
  • 药物设计:预测药片在胃液中的溶解形貌,提升缓释效果;
  • CO₂封存:评估超临界CO₂溶解岩石的动态界面,防止泄漏。

一句话:谁能想到,一滴溶剂的小小0.11指数,竟藏着下一代微器件与救命药片的大秘密?

06 写在最后当大多数人还在用“经验”调试工艺时,科学家已经把溶解与润湿写进了方程。下次你看到溶剂滴在塑料上,不妨多看两眼——那里正上演着一场速度与浓度的较量,而胜负,早在0.11的指数里写好了结局。
“物理的浪漫,在于用数学预言一滴液体的命运。”——致所有在微观世界探索边界的科研人。

参考文献
Yang J., Yuan Q., Zhao Y.-P. Evolution of the interfacial shape in dissolutive wetting: Coupling of wetting and dissolution. Int. J. Heat Mass Transf. 118 (2018) 201–2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
  • 微信客服

关于我们|Archiver|APP客户端|小黑屋|物质结构社区 ( 闽ICP备2024081439号-1 )

GMT+8, 2025-7-17 05:34 , Processed in 0.01534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 2001-2025 Discuz! Team.

在本版发帖
科研需求联系客服
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